跨界读曾公—以《认识周报》为重点(八)

标签:
牟乃祚陆懋德留学生中国哲学历史 |
(八)
阅读清华第一级学子当年的作品并不容易,“跨界”属于常态。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彼时的教师也常常“跨界”:譬如钱端升先生是政治系教师,也给历史系授课;金岳霖是哲学系教师,也承担政治系的课程。与牟乃祚有关的一次演讲出自历史系第一届系主任陆懋德先生,演讲题目却是《中国哲学及其研究方法》,记录者二人,其中之一正是牟乃祚。
演讲应该在1925年12月前后,其时牟乃祚正就读一年级,出任记录者与本人的兴趣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演讲者口音有关——陆懋德和牟乃祚都是山东历城人,可以准确理解演讲者的意思。不排除前引牟文对罗素哲学的兴趣就源自此次讲座。
陆懋德演讲记录翻拍件
以下恭录全文如下(陆懋德演讲,何培元、牟乃祚笔记):
(一)哲学之定义
现时各国学者解说哲学之定义(defination),有数百家之不同,然终觉无甚满意,余以个人之意见解之:哲学者,即应用各种科学之公理,以期作成综合的原理(unified
哲学在西文本谓“爱智慧”,而指导人生,自非有大智慧不可。梵文所谓“般若波若蜜”者,意即谓“智慧可到彼岸”也。哲字今人皆作从折从口,其实不然。前清时代,山东地下发现周代铜器,上有哲字,皆从折从心,作“悊”。然则哲学当作悊学。是知哲学之精义,当作心的研究,而不能用口的讲说也。
(二)哲学之起原
推原人类之行为,大抵本于冲动(instinctive
物质的生活自不可轻视,然人类之欲望,绝不以此为止境。是故物质生活以后,必及于精神生活。由前即发生科学,由后即发生哲学。及引起精神生活之意味,则不但不注意物质生活,而且轻视物质生活。如孔子之高才门徒颜渊“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人类如能重视精神生活,而轻视物质生活,则竞争,冲突,战斗等事可免,而太平可致。
科学所研究者为物,而哲学所讨论者为心及神。此所谓心者,与心理学所言之心有异;而所谓神者,亦与宗教家所言之神不同也。在此点上,中西哲学并无不同。
(三)中国哲学之部分
中国哲学出于八卦九畴,而八卦九畴相传出于《河图》、《洛书》,然此并非迷行之谈。大约上古有一大哲人悟出此理,刻之于龟甲,流之于河水,有古帝王见而法之,遂传于世。盖古之哲人只求其学理公之于人,不求其姓名知之于世,与今人好“出风头”者大不同也。
八卦变为六十四卦,九畴亦不过六十五文。然于天地间道德、政治、社会各问题,几乎无所不包,此实为世界他国所未有。然论及详密发达之哲学,自当以周秦为始。
总计中国哲学约分三期如下:
周秦——道,儒,名,法,墨,阴阳。
汉唐——道,儒。

故佛学仍当还其本来面目,归于印度哲学以内也。
(四)研究中国哲学之方法
古书自经秦火以后,缺亡既多,又经后世传写刻印,错误亦不少。且古字多用形声通借之法,如《老子》以迆为迤,《管子》以兄为况之类甚众。故非道训诂音韵,不易了解。清儒虽有注释,而难解之处尚多。然此仍在文字章句上说法,至于大义微言之了解,则又不在乎此。
近人劝言用科学方法治中国古学,此为近年最时髦之常语。然科学方法用之于哲学,是否足用,尚为问题。余此处愿引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之说,以代自己之意见。柏氏谓研究学问有二种方法,(一)为go
研究科学大概皆为go
“彻底了悟”已难,“与道合一”尤难,然此为哲学家至高之境象。儒学家所谓“豁然贯通”即谓自觉。佛学家所谓“立地成佛”,即谓自证。自证者了悟已极,功力亦至,己即是道,道即是己,己与道合而为一也。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庸》曰,“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哲学家之目的,即在于此。
(原载于《清华周刊》,1925年第24卷第16期)
陆懋德的旧著——包括100年前的1923年出版的《周秦哲学史》和1945年出版的《史学方法大纲》——于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说明其学术依然有价值。上引文就附录于《周秦哲学史》内。
再版书影
陆懋德与清华大学的特殊渊源也值得一提。
据《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陆懋德(1888-1961),字用仪,别号泳沂。山东历城人。少时就读于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同年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修教育学,获学士学位:旋入俄亥俄大学,修政治学,获硕士学位。1914年回国,任教育部视学、编审。1919年任北京政法专科学校教授。1922年任清华学校教授,1926年创办历史系,兼任系主任,讲授周秦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史、中国政治书选读等课程。1927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同时在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兼课,授考古学、上古史等课程。1937年参与创办《历史教育》杂志。抗战爆发后,先后任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1944年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考古学、历史教材教法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回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60年去长春,任东北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周秦哲学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文化史》、《史学方法大纲》、《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中国发现上古铜型考》等教科书和著作。
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梅贻琦等是1909年赴美“选派幼年生”同学,赵元任、胡适等是1910年“选派幼年生”同学,陆懋德是1911年“选派幼年生”同学。另据清华校友总会官网,1911年的赴美同学同学不同于前两次同学:前两次录取后直接赴美,第三次多数同学参加了第二次考试——被录取为备取生,之后入清华就读,再参加第三次考试,通过后赴美;前两批考试地点均在清华之外——第一次在清政府学部考棚(今宣武门内教育街)、第二次在京师法政学堂讲堂(北京西城区李阁老胡同(1965年改名力学胡同)内),第三次考试在清华学堂即今清华大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