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东吴老先生—追忆郭念祖教授(五)
标签:
郭念祖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师叔 |
(五)
郭念祖先生生前是华东师范大学英语教授。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官网输入“郭念祖”查询,竟然没有任何信息。
我在小书《东吴身影》里引用了《上海社会科学界人名辞典》(上海人民出版1992年版)里的专条介绍:
郭念祖(1922—),广东广州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7年又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建国前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并在法律事务所工作。建国后在华东师大外语系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师大英语教授。参加编写全国文科统编教材《英语》四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1965年)、英语专业教材《英语》(华东师大出版社1974—1975年)。发表《英语比较状语从句综论》等论文。
此次扩展阅读《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又获得如下信息:1957年参加九三学社。译有《王杰诗选译》。合编非外语专业统编教材《英语》、《中英对照上海市涉外经济法规规章汇编》。
书影
关于参编全国文科统编教材《英语》,主编董亚芬教授有访谈录面世:
……60年代初,全国高校在周扬同志负责的“中央文科教材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始编写文科各专业的统编教材,英语教材也列人了文科教材的范畴。复且外文系接受了来自中央的两项任务:编写英语专业第7.8两册精读教材(我系徐燕谋先生任主编)和《文科英语》(非英语专业用)。此时,复且外文系再次信任了我,将《文科英语》教材主编的重任交给我,从而使我获得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文科英语》最后正式出版时只有1、2册,但该教材一经使用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还获得了著名学者吕叔湘教授的赞扬。我想教材之所以取得好评主要归功以下3个方面:
(1)领导重视,由于所有文科教材都是受“中央文科教材办公室”的委托编写的,上海市领导也十分重视。市委主管教育与卫生的杨西光同志和高教局局长曹未风同志在百忙之中经常抽空召开会议,向我们传达中央指示,并在政治思想方面为教材把关。(2)专家关心,我校外文系三巨头杨凯深、徐燕谋、葛传椝教授亲自为我们当语言顾问。(3)多方合作,这套教材由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院3校合作编写,参编者都是英语功底深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如华东师大的郭念祖先生和复旦的任治稷先生等)。在市、校两级领导支持下,我们大胆选用了许多反映西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如狄更斯的“Oliver Asks for More”(《雾都孤儿》),契词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和安徒生的“Emperor's New Clothes”(《皇帝的新装》)……
设法浏览了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编《华东师范大学(修订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其“外语学院简介”写道:
外语学院各专业在全国同行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英语专业曾经拥有周熙良、葛传规、徐燕谋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文革后,该专业又重振雄风,涌现出孙梁、万培德、郭念祖、叶治、黄源深、虞苏美、张民伦、翁贤青等一批专家。这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不但自己成果累累,还培养造就了费春放、刘乃银、张春柏、曲卫国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编写的《英语》(5-8册)、《英语听力入门》(1-4册)和《大学英语听力》(1-6册)等教材屡获殊荣,为提高全国的外语教学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书影
我辗转查阅到郭念祖先生1984年至1988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如下几位:
1984年
赵璞,论文题目《现代英语中进行体和动态—静态之间的关系》;
张春柏,论文题目《现代英语中的双重属格》;
魏孟晋,论文题目《试论英语被动语态的定义》;
1987年
赵纪椹,论文题目《英语情态动词描述中的若干问题》;
胡树国,论文题目《英语完成式再研究》;
熊学亮,论文题目《英语里带时态补句的复合句中的否定词移位》;
张逸,论文题目《英语中的类主动句》;
1988年
房小洪,论文题目《带DO的动词替代形式的句法和语义研究》。
据上述信息可知,郭念祖先生与先师潘汉典先生不仅是东吴法学院不同届的同学,也是东吴法学院的同事。二人还是广州同乡。如果可以高攀的话,如同东吴法学院1944届的刘造时、1945届的高文彬和1946届的王毓驊等一样,1947届的郭念祖先生也是我的“师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