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的记忆——法大与新疆渊源小考(续完)

标签:
镡德山校友赴疆1961年校史 |
(六)
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口述法大》载有对1966届毕业生镡德山学长的专访,题为《镡德山:德性兼刚柔 山明寓松雪》。
镡德山学长获国家图书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图和文字借自学校微信公众号
镡德山与郑禄夫妇一样,当年毕业后分配至新疆自治区——与同窗和夫人蒋绮敏分配至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与郑禄夫妇略有不同的是,镡德山夫妇都没有从事法律工作。镡德山于1978年调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后出任总编辑。担任《中国共产党通志》四卷(1500万字)《巨人的步伐》《开国元勋》(画册)《共和国的象征》等书主编,《中国改革开放文库》十二卷(1200万字)《中华著名烈士》丛书三十二卷(2000万字)《丰碑--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三十二卷(2200万字)等书副主编,可谓著作等身。在我电话采访时,学长对新疆依然饱含深情。
镡德山学长诗作并书:当年动乱尚未停,西出阳关征新程。喜看天山千年雪,笑迎大漠万里风。十载青春好年华,尽化报国一腔诚。柘闕关前续青史,渭甘河畔写人生。借自学校微信公众号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学校“钱端升纪念馆”负责人王改矫博士惠告了采访王遂起教授时获知的信息:早在1962年——也即王遂起教授毕业时,学校就有毕业生赴新疆工作。(详见《70年·政法往事|王遂起:在政法“院里”的四十年》)
1985年,王遂起老师(左一)作为学校代表之一赴北戴河疗养。图和文字借自学校微信公众号
我1985年留校在教务处工作,王遂起教授就是我的领导。获此信息后,我马上拨通了老领导王遂起老师的电话。王老师回忆道:1962年临近毕业,党委副书记徐敬之进行毕业分配动员,他鼓励同学们“北京政法学院是野战军,全国各地哪里需要哪里去!”班里同学纷纷表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遂起和多名同学积极报名到新疆“支边”。几番审核,班里最后批准了6名,而王遂起遗憾未被选中,只得留校任教。支边同学们来信说,他们刚到新疆,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地窝子;没有水喝,饮用水里常能看到牛毛和杂物……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了边疆的政法工作。
几天之后,王老师主动给我打电话,提供了所在班级——1958级2班——六名赴疆同学的细节:任学绵,供职自治区公安厅;邵永和,供职自治区检察厅;张碧连,供职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法院;王玉福,供职于沙窝县法院;于绍泉,在阿勒泰公安处工作;牛国华,新疆西部某地区公安处工作。
1971年2月,赴安徽五七干校之前在校园,王遂起一家合影留念。图和文字借自学校微信公众号
王老师仅述及1958级一个班的赴疆同学,该年级至少有5个班,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北京政法学院1962年赴疆同学应有20多名。可以肯定的是,早在60年前的1962年,北京政法学院就有多位同学响应国家的号召,远赴新疆支边!
王老师还清楚记得,学校1957级也有来自新疆的同学,其中就有两名少数民族的的同学。循着王老师的提醒,我电话采访了1957级学长——也是我本科时的刑法学业师杨福盛教授。杨老师证实,他们年级确实有两位少数民族的同学,记得一位是维吾尔族,另一位是乌兹别克族;杨老师当年还曾与维吾尔族的同学有过交往。除此之外,毕业时还有汉族同学林福材等赴疆工作……
本文起笔于学校校庆之前,校庆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小文也该收笔了。
本文因校园里的新景观——硅化木——而起意,仓促行文,敬请师长、同学和校友不吝指正。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母校的“新疆校友”最晚可以追溯到1961年,时间长达60多年,在校史里也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谨以小文向母校奉上迟到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