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与校史(续)

标签:
业师口述旧影细节请益 |
我在小文《校庆与校史》里留存了一个疑问:旧影里的“第二届”字义不难理解,但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如何计算1955年招收的那一届研究生?“第一届”确指哪一届研究生?
马金萍老师惠赐旧影(修订版)
程味秋老师提醒我,后排左四“酷似”研究生张玲元,如能联系上张玲元,或许可以解开旧影的谜底。
魏克家老师也建议再联系旧文里提及的当事人——我曾请教过的两位学长。据魏老师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只办过一届研究生。如果没记错,那它相对于1955年举办的那届研究生,就是第二届。
甘绩华老师也认为,既然此照是“第二届”,1955年可能就是第一届。甘老师确认了张玲元,并惠告了相关信息:甘老师在中国法学会任副会长时张玲元就在学会工作,主持科研,但“不幸英年早逝!”
当年惠告此届研究生具体信息的师长除了前述甘绩华老师就是我读本科时的业师何长顺教授和黄勤南教授。我再次请教何长顺老师和黄勤南老师。因是与旧影里的研究生是本校本科同一届学生,两位老师补充了更多信息:张玲元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同届研究生有林华、程礼泽、张增强、彭光霁、贾延芳、张云生等共9名。据黄勤南老师惠告,张增强、程礼泽等已离世。
大约在2015年前后,我曾辗转联系到程礼泽和林华老师,获悉他们读研究生时导师程筱鹤的部分细节。不曾想才过几年,程礼泽老师也带走了母校的记忆。我再次尝试联系远在广州的林华老师,原有的联系方式无人应答……
不甘心就此作罢,我经老同学贾彤惠助联系上了远在海南的业师顾克广教授。顾老师和何老师、黄老师是本校同一届同学,自然与张玲元等也是本科同学。联系顾老师还有一个考虑是,何老师和黄老师都没有了微信,只能电话交流,无法核实旧影。经顾老师辨认,后排左四确实是张玲元。顾老师补充道:张玲元因为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所以大家都认识,其他人交往较少。
至此,旧影里的研究生张玲元大致可以确认!
同理,同一届本科毕业入读研究生的林华、程礼泽、张增强等大概率也在旧影里——后排9人与老师们回忆的此届研究生人数高度吻合。
如此,我的前述推断就应该修正;如果是1960年入学、1963年毕业的话,学习期限实际是三年而非通常的两年。虽然限于资料细节不详,但无疑此种推断对于已有的旧影和口述资料更有解释力——包括校史提及的1955年招收的首届研究生!简言之,以目前所见资料和旧影,1955年招收的研究生是本校首届研究生——严端教授、张佩霖教授、刘忠亚教授等出自这一届;1960年本校招收了“第二届”研究生,学生主要为本校196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间为1963年,其中多位分配至华东政法学院,留校的有张玲元。
感谢多位“八零后”“九零后”前辈——包括业师——的悉心指教和耐心解惑,使我对校史里困惑已久的一段史实获得较为清晰的认知。当然,如果有新的文献和资料面世,我愿意随时更新我的观点。
有老师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