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旧事——以《东吴大学北京校友会会讯》为材料(续完)

标签:
东吴法学院杨铁樑大法官元照英美法词典致敬 |
(七)
同样是《会讯》第42期,《东吴大学法学院专辑》收录了一篇重要报道:“东吴大学法学院部分校友接待原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杨铁樑校友合影”。其文曰:
部分法学院校友在北京接待香港最高法院原首席大法官杨铁樑校友及夫人。
左起校友潘汉典、高程德、曹奇辰、沈关生、杨铁樑夫妇、徐如意、李翊庭、顾锦心、高隼来、戴镜华
报道没有署名,也没有注明时间。
为了核实细节,我电话请教了前年拜访过的北京校友会会长沈关生先生(详见本博旧文)。
沈关生法官,本人2019年摄于沈法官寓所
沈关生195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退休前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局级审判员、高级法官培训中心教授,今年已93岁高龄。沈先生一如既往地严谨,问明事由后说需要查一查。随后沈先生打电话给我,惠告找到了原照,照片背后有文字记录:摄于1992年5月6日。我请教拍摄地点,沈先生回忆说,是在顾錦心(曾任红十字会副会长)寓所的院子。沈先生不仅是校友会现任会长,而且是杨铁樑同窗——1946年入读东吴法学院。也因这一层关系,杨铁樑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公来京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会面时均由沈先生陪同。但照片所载,应该是东吴法学院校友第一次在京相聚。多种资料载杨铁樑出生时间有别,沈先生惠告,杨铁樑出生于1929年。
潘先生是此次校友聚会最年长的学长。巧合的是,杨铁樑、沈关生1946年入学,潘先生同年考入母校读研究生,顾錦心1947年毕业,也就是说,不同于潘先生就读本科时因战乱多次迁校,几位校友1946年后都曾在昆山路母校就读,曾共处于一个校园。
上海昆山路东吴法学院旧楼,本人摄于2021年6月
杨铁樑与倪征YU(日加奥)、李浩培、杨兆龙、端木恺、鄂森、吴经熊、盛振为、王宠惠等都荣列苏州大学“知名校友”里的“著名学者”,教育背景均为东吴法学院(王宠惠曾获东吴大学法学荣誉博士)。
杨铁樑是《元照英美法词典》八名学术顾问之一,而且亲撰了序言,其文曰:
此鸿篇巨构之作,应时代之需求问世,定将使中国与四海治中国法之学人颔首称庆。盖近廿四年间,中国全力发展国家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与此相应,中国遂开展深入研究各不同法系的法律,尤其普通法。其努力的成果殊令人鼓舞,应予颂扬。
有鉴于此,余欣然恭贺此词典的主办者、赞助者及编撰组同仁。舍诸君竭力以赴,此词典曷克问世哉。
为此,不吝谨向上述诸君致以衷心谢意。
署名为:杨铁樑
杨序翻拍件
我收藏有顾念祖主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一书,内收刘士箴撰《同窗杨铁梁》一文,道出了同窗眼中的大法官:
杨铁梁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我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念书时司法组的同班同学。二十左右小青年,少不更事,往来不密切……我当时以不问政治为清高,不知道他家是干什么的,只觉得他洋派,较好学,平时穿一袭麂皮夹克,没有班上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不张扬,言语不多。有两件事印象较深:一是我们班上一些课程是英美比较法,用的是英文原版教科书,由名教授以英语口授,如艾国藩的国际公法、姚启胤的契约法、文翰的侵权行为、倪征YU(日加奥)的国际私法。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这门课,他和我有同好,有时找我温习功课。二是大一寒假某晚在端木俊民(端木恺之子)家开联欢会,他表演夏威夷吉他曲Akaka Falls,要我伴奏,之前我在他家练了一次,匆匆上场,接着我第一次用他的电吉他弹奏了一曲Aloha Oe。那天很冷,我穿了老羊皮长袍,外罩件阴丹士林蓝布大褂,想来也蛮滑稽的。1949年春,他随家去港,中辍东吴三年的学业(倪先生的国际私法看来没有上到),以后没有联系。
改革开放后,他有时回上海和内地,我们才有机会再聚晤,书信往来。一次,他偕同爱国港人庄贵仑先生(原上海人)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家传极其珍贵的明清家具(如在纽约拍卖值几百万美元),上博特辟一层楼面专室展示,由上博副馆长汪庆正(汪是著名陶瓷专家,也是东吴同学,惜于前几年因积劳病故)出面接待,汪还向一行人开放地下贵宾室,拿出多件珍藏瓷器、古字画卷供观看。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顾念祖在座……
因我的博士论文选择了香港基本法,先师潘汉典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及杨铁樑先生,包括杨先生退休后免费教授英语等细节。博士论文出版时,潘先生以耄耋之年作序予以鼓励,还认真推荐杨铁樑先生作序。也因我自己觉得论文写作略显仓促——其时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还紧锣密鼓地编辑潘先生文集,没敢劳烦杨铁樑先生,错失了当面请益的机会。潘先生仙逝后,师妹潘百方发现了我提交给先师的论文稿,里面留存了潘先生的多处文字——包括中文和英文。在一处关于《瑞士民法典》的脚注上,潘先生不仅指出了中译本的具体出版信息,还比较了该译本与谢怀栻先生译本的异同!
潘先生手迹
如果在拙著出版之前看到潘先生的多处眉批并加以修订,拙著的质量会有所提高。我迄今依然不解,拙著居然得到香港商务印书馆青睐于2015年再版(初版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大概率得益于潘先生亲撰的序言。
拙著香港商务印书馆版权页
……
《会讯》里随处可见“杰出校友”的身影,诸如有“江南大侠”之称的王艮仲以105岁高龄重返母校、东吴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费孝通与其胞姐费达生回母校合影、东吴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赵朴初校友为校友会题词并给北京校友会来信、北京校友会发起人之一李文杰老师的文章、怀念张梦白先生、六十周年再聚会——东吴大学法学院1946年毕业的海峡两岸校友聚会上海等等。其中的费青挚友王艮仲先生,我曾略有阅读并撰写过小文,参加聚会的10位1946年法学院毕业生我曾拜访过其中的王绍堉、王毓华和居同匮三位老先生——今年曾再次拜访了居同匮先生……
东吴大学是一所名校,东吴法学院更以“南东吴”享誉学界。即使范围严格限制在东吴法学院海内外校友公认的“东吴法学先贤文丛”列举的杨兆龙、倪征YU(日加奥)、李浩培、王宠惠、潘汉典、吴经熊、盛振为、邱汉平、孙晓楼九位先贤,早已列入文丛名单的后四位先贤文集迄今依然没有面世——虽然吴经熊、邱汉平出过非文丛系列的文集。潘先生是其中唯一还在世就出文集的入选校友。我有幸主编了潘先生的文集,但深知无论潘先生的著述搜集,还是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读,都还只是开始,本文所述新发现的潘先生佚文以及潘先生与杨铁樑先生密切交往的“史实”就是明证!
国庆长假已经结束,我的“闲读”也该收笔了。
谨以小文向东吴大学——包括东吴法学院——的前辈和先贤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