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废弃之城江心洲盐业码头和悦洲长江下游 |
分类: 市井画卷 |
长江下游安庆与芜湖段之间江面,有一个江心洲叫和悦洲,原名荷叶洲,历史上一直隶属安庆府桐城县,现归铜陵市管辖。和悦洲的兴盛源于盐业,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两江总督曾国藩由南京溯江西上巡视,登和悦洲勘察,发现该洲与南岸大通之间的内江(又称鹊江)是开办盐务的最佳场所,就在和悦洲大关口建起“盐务招商局”。后李鸿章接办,更名“皖岸督销局”。民国三年(1914)六月,北洋军阀政府将督销局改为“皖岸桷运局”。
盐业的兴盛带来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民国时期,在日军侵华之前,和悦洲有八大商帮,分别是六邑帮(安庆府六邑,原称皖江公所,人力财力为各帮之冠)、两湖帮(湖南湖北人)、徽州帮、旌泾太帮(旌德、泾县、太平都属皖南宁国府)、淮南帮(原称金斗帮,又名合肥帮)、池阳帮(贵池)、蓉城帮(青阳)、五松帮(铜陵)。每年八帮都出“城隍会”,声势浩大,精彩壮观,在沿江一带享有盛名。它不仅给人以祈福消灾送瘟神的虔诚,同时为各帮开扩市场,交流货物,大获其利。和悦洲还拥有三家自己的报纸,《新大通报》、《鹊江日报》和《大通日报》。和悦洲的赌博和娼妓也颇盛,洄字巷内有“福和堂”、“禄和堂”、“寿和堂”、“禧和堂”、“春和堂”五大妓院,多为扬帮妓女。
和悦洲衰落始于日军入侵,1938年5月,日军飞机两次轰炸和悦洲,炸毁市房达10%。驻守的川军乘火打劫,他们早就眼红和悦洲的财富,巧夺豪取,为掩盖罪行,他们又以“焦土抗战”的名义放火烧毁和悦洲。到日军占领时,和悦洲已变成一片焦土,除圣公会、卍字会和法华庵三栋完整房屋外,其余全部烧光。抗战结束后,鉴于和悦洲已是一片废墟,国民政府便将设在和悦洲的盐业机构迁往芜湖。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辉煌的和悦洲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线,解放后,和悦洲又经历了几次火灾,彻底败落下去,成为一座废弃之城,洲上居民大多被移民建镇到陆上的大通镇,和悦洲如今已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
和悦洲一直火灾不断,为了消灾,对洲上的十三条巷子,均以三点水旁的字题为巷名。即: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字巷,统称“十三巷”。
这是过去城市消防用的蓄水池,广泛分布于街巷。现在可算是珍贵文物了。
我爱夕阳返照下的残垣断壁,我爱繁华褪尽后的颓败和苍凉,我爱那些正在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过客。
当我告别废城时,神灵之猫对我久久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