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通古镇共和街理发店钟楼老街人物时光故事 |
分类: 市井画卷 |
大通位于皖南长江岸边,晚清民国时期,大通与上游的安庆和下游的芜湖都是著名的通商口岸。那时的大通尽享长江舟楫之便,商业繁荣,妓院、会馆林立,不仅拥有自己的报馆,还设有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
大通的衰落始于日军侵华炮火,解放后,随着周边有色金属矿业的兴起,大通的地位逐渐被邻近的铜陵市所取代,如今已降格为铜陵市下属的一个镇。上周六下午,我与生于大通的作家黄复彩以及《酥油》作者江觉迟一行从安庆到大通寻古,不想竟与超过六十多年历史的理发店相遇,面貌和格局几乎没有一点改变,还是以前的理发师。黄复彩八岁开始就在这儿理发,直到离开大通。在理发店,年过六旬的黄复彩还意外地认出了自己儿时的伙伴,他正带着孙子理发。
老街已经奄奄一息
大通理发店已有六十多年历史,面貌和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在为老街的居民服务。
黄复彩幼时随父母从对岸的江心洲和悦洲搬到大通后,八岁就在这理发,直到离开家乡。他最后一次在这里理发是他父亲去世那年,因为要留“七头”,趁着父亲咽气前的一刻,赶紧跑过去把头理了。
这个还在使用的理发用具是上海新中华刀剪厂出品的,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产品。
这就是为黄复彩小时候理发的陈老师傅,已经快八十岁了,还在为小朋友理发。
坐在童年的椅子上,幸福的作家眼圈有点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