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加拿大村宏村皖南古村落血缘社会公民社会公报加拿大 |
分类: 行走加国 |
周六,驾车到皖南古村落宏村旅行,从江城安庆出发,上沪渝高速,在铜陵转入京台高速,3小时不到就到了宏村。在汤口下高速,路过塔川,遇见了不少摄影发烧友拍摄塔川秋景,黄昏时分,发烧友还花钱雇当地老农在田野燃起烟雾,制造出暮霭沉沉的效果,可能是摄影理念的不同,我觉得这种做法有点搞笑。晚上被当地雷县长安排住进塔川一栋徽派民居的套房,老式的雕花床配一床写着喜字的红被褥,山野静谧,无事可做,9点不到就钻进被窝酣然入梦,这是回国这些日子以来睡得最早的一次。
宏村与邻近的西递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徽商称霸江南,与山西的晋商并称南北两大商帮,宏村与西递也都是徽商雄厚资本的产物,体现了那个时期中国文明的特色。以前到宏村、西递也去过,但只是看看热闹,由于前不久刚刚到加拿大古村落上加拿大村游历过,这次便有意识地拿宏村与上加拿大村相比较。两个村落的繁荣期大约都在18、19世纪,这关键的两百年,正是西方的快速崛起期和中国的快速衰落期,从这两个村庄体现的文明特质就可以了解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真正原因。
如果把时光再往一千年前追溯,宏村与那个时代的村庄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庄,西递是胡姓村庄,宏村是汪姓村庄,祠堂是村庄的中心和精神枢纽。围绕祠堂是一户户封闭的高墙院落,窗户极小,防盗同时也防女人出轨,村民就在这个安静而古老的世界默默地生存,默默地死去。上加拿大村则基本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城市的雏形,它已完全超越了血缘关系,它的构成元素有教堂、邮局、旅馆、咖啡馆、儿童活动中心、医生之家、锯木厂、公报印刷办公室、蒸汽面粉磨坊、农场。如果说村庄是文明的基因,那么18、19世纪的宏村和上加拿大村典型地显示了中西文明之最大不同,即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乡村型部落社会,和超越了血缘关系的近代都市型公民社会。
汪氏宗祠和祠堂前的水潭月沼是宏村的中心,这个宗祠与我无关,我的祖籍在婺源大畈。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是血缘家族关系的放大,这样的社会结构很难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中国传统士大夫也大多怀抱一种归隐的心态,对公共事务缺乏一种形而上的激情。
令我惊诧的是,19世纪的这个小村落已经拥有自己的“公报”和印刷厂,公报的内容包括本地新闻、广告、文学专栏、农业建议及从电报和其它报纸拷贝来的国内外新闻。
儿童活动中心很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直到如今,加拿大蓝领与白领工资收入基本差不多,蓝领甚至略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