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2009-11-26 03:18:09)
标签:

民国

丽尼

巴金

《鹰之歌》

爱情

文化

杂谈

分类: 日志时评

民国二十一年,巴金到南国福建晋江看望一群朋友,这其中包括他的文友丽尼。这看似女性化的名字实则是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青年,黎明中学的英语教师,此时正在饱受爱情的煎熬。他和一个姓吴的归侨姑娘相爱了,却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很快,他们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了一个未婚夫,就是丽尼教书的学校的校董。在各方压力下,丽尼被赶出学校,只身逃到了鼓浪屿,住在一个友人家中,成天泪洒海滨。


没有想到,那位姓吴的华侨姑娘有着惊人的勇气,在婚礼举行的前夕,她冒着大雨跑到鼓浪屿找到了丽尼,表示愿意和他私奔,就是流浪到天涯海角也不分开。但是丽尼却懦弱了,他害怕他们的报复,也担心女友的安全,不敢迈出这一步。女友失望地走了,放声痛哭,回去后和校董结了婚。不到两年,就在极度寂寞中抑郁而终。

 

巴金回上海后,把这个悲伤的故事写成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四十多年后,当国家开始摆脱文革的阴影,重获自由的巴金得到了两位瑞典朋友送的《春天里的秋天》瑞典文译本,这勾起了巴金对往事的回忆。而此时,故事中的男主角丽尼已经死于文革。

 

丽尼写过三本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后两本都是巴金编辑的。巴金喜欢丽尼唯美的文字,他热忱地期待丽尼的第四本散文集。但是,丽尼在1938年12月写完《江南的记忆》后,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散文了。“我等待他的第四本散文集,白白地等了多年。《江南的记忆》以后他似乎再也没有写过散文了。他为什么沉默呢?”(巴金《关于丽尼同志》)

 

在离开了忧伤之地闽南后,万念俱灰的丽尼来到武汉美术专科学校教书,还是教英语。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胸口的伤疤渐渐愈合,此时,学校话剧团一个叫许严的女孩子撞进了他的心灵,他们相爱了,丽尼重又获得了生命的感觉和活力。

 

可是造化弄人,丽尼的第二次恋爱比第一次情况更复杂,许严不仅有一个在国外留学的未婚夫,而且未婚夫的哥哥正是丽尼任教的美专的校长。许严的父亲也是坚决反对,把她关起来,交给她一盘粗绳和一把刀,告诉她要么自杀,要么与丽尼断绝来往。在这生死关头,许严的母亲和哥哥救了她,帮助她逃出去,买了一张去南京的船票投靠亲戚。在码头,丽尼为自己心爱的姑娘送行,他又想起了过去,禁不住放声大哭。他没有下船,什么也没带,跟随许严到了南京。一到南京,两人就结了婚。他至死深爱着许严,几乎放弃了文学,两人一起经历各种战乱和风雨,相互厮守,共度岁月,感受人间冷暖。

 

丽尼在1968年红色怒涛中闭上了眼睛,临终那一刻,他是快活的,因为第二次他再也没有放弃,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充满了爱的人生。在他的传世名篇《鹰之歌》中,他永远忆念着南方的黄昏,“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在这个遥远而美丽的南方,“我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每一个年轻的人都会有一个忧愁的故事。”在赤红的晚霞映照下的废墟的公园,丽尼和他的女伴一起听鹰嘹亮而清脆的歌唱,“鹰在天空之中飞翔着了,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他的女伴也“展开修长的手臂,旋舞一般地飞着了,是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使她的脸面也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然而一个月后,在一个黎明,那只年轻的鹰被六个枪弹贯穿了身体,披散了毛发躺在废墟的公园。


 “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唳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奋兴的。”


这歌声其实一直在丽尼耳畔回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阳光灿烂的群鹰飞翔的太空,丽尼分明又看见了她赞许的眼光,正是她给予了他一生的勇气做出了无悔的抉择。

 

 

下列照片均拍摄自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书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丽尼作品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丽尼手迹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这是新发现的丽尼散文集,民国创作书社版《江之歌》,该书没有被列入丽尼的文集。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江之歌》目录

 

丽尼:这一次我绝不放手(图文)

天马丛书目录,第29是《江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