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杀袁崇焕是明政府朝野一致的裁决

(2009-11-13 07:29: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日志时评

http://img.yiyuanyi.org/article_pic/2009-09-08/1252375762.jpg

    乾隆为袁崇焕翻案,其目的是丑化崇祯,削弱汉人的思明

情绪,意图十分明显。

 

 

    自从乾隆率领一帮汉族文人于敏中、纪晓岚、戴东原删改典籍编纂《四库全书》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史就变得面目不清了。《四库全书》馆不仅是书籍编纂机构,更是书籍检查、销毁、篡改机构,鲁迅就曾深刻地指出:“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业的,但他们不但捣毁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且介亭文集·病后杂谈之余》)

 

    乾隆把袁崇焕扮作一个英雄和受害者加以表彰,反衬出崇祯的弱智和变态。事实上,了解明代政治特点的人都知道,自成(化)弘(治)之后,特别是到了隆(庆)万(历)时期,明朝的皇权日渐衰落,内阁和地方督抚的权力越来越大,天启时期的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权与内阁的较量。到了崇祯时期,鉴于国事日非,崇祯为便于决策,想扩大皇权收缩内阁权,但总是遭到大臣们的反抗,或消极怠工,与内阁的较量贯穿了崇祯执政的全过程。直到明亡前夕,崇祯眼看社稷难保,想放一个太子到南都,以防不测。结果这个合理化建议在朝廷都通不过,一个从七品的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反对,说此举会动摇军心,结果崇祯只好作罢。

 

    袁崇焕并非要降清,这不符合他的利益诉求。斩杀毛文龙,也并一定如计六奇在《明季北略》和谈迁在《国榷》中认定的是和满清私通的结果,只是因为毛文龙妨碍了他做辽东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袁崇焕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毛文龙一死对辽东战局影响那么大,失去后顾之忧的八旗军队几个月后就突破喜峰口围攻北京,而此时袁崇焕只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还命令士兵暗箭伤害在勤王中出尽风头的满桂将军。袁崇焕考虑自己利益过头了,他完全视自己为大明、满清之外的第三方。在努尔哈赤死的那年,袁崇焕就已经这么表现了,他一边向明政府吹嘘“宁远大捷”的战功,背后却派人到盛京吊唁努尔哈赤。处死袁崇焕是内阁和北京市民一致做出的裁决,兵部尚书梁廷栋请立斩袁崇焕,东林大佬温体仁五上疏速杀袁崇焕,经过半年多的审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在北京市民的一片唾骂声中凌迟袁崇焕。

 

    关于明清政治特色的不同,清嘉(庆)道(光)时期桐城派文人、姚鼐四大弟子之一的管同,在批评清代高度专制的部族政权《拟言风俗书》一文中讲得比较透彻:“清之兴,承明之后,明之时,大臣专权,今则各部督抚率不过奉行诏命;明之时,言官争竞,今则给事御史皆不得大有论列;明之时,士多讲学,今则聚徒结社渺焉无闻;明之时,士持清议,今则一使事科举,而场屋策士之文及时政者皆不录。”明朝皇权的衰落和内阁、地方督抚权力的空前扩大,既是明代工商业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心学”大盛后私欲膨胀的结果,毛文龙、袁崇焕都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崇祯唯一的失误是把手握“尚方宝剑”的这两人放在一起,结果酿成了自相残杀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