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学生的精彩——读《微客语文》后感
(2022-05-19 13:05:3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公开博文 |
寒假,在迎新送旧之余,拜读了郑先猛老师的《微客语文》一书。这本书,是郑老师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积累与感悟,汇集了郑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可供一线语文教师借鉴参考的“宝典”。
在书中,我走进了郑老师的课堂,看到了郑老师是怎样利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创造出精彩的。郑老师课堂的精彩,可能不是体现在郑老师本人如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精彩绝伦的讲述,而是在于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发挥学生的创造与想象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绽放出源于自己的精彩的。
正如郑老师自己所说,“语文啊,苦口婆心说一千道一万,总是赶不上孩子们对学习、对阅读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正渴望。”我们经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我们却对学生束手束脚,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够自己去处理课堂上的信息,从而把课堂的主导权全部抢了过来,自己讲,自己演,最后感动的只有自己,而学生呢,正哈欠连天地对着你。这个时候,你肯定会有一股无名火升起:我讲得这么辛苦,你们居然不好好听讲?但是,深入想一想,真的是学生不够努力认真吗?或许,只是他们觉得无法真正融入你的课堂吧?
我们来看一看郑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去做的。郑老师的语文课堂,前五分钟,都是属于孩子们的:学生推荐美文,可以推荐自己精心遴选的美文,可以推荐美文的片段,也可以推荐长篇著作的节选。推荐学生在深情朗读,理由分享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自己去感悟文章,体会语言,理解语句。当然,这五分钟不会因为学生推荐结束而结束,下面的学生,会附议,会疑议,这就是智慧的火花,是思维的激荡,而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听说训练也就浸润其中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分享的快乐,有思考的沉淀,有讨论的激动,这个时候,学生也就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了。
当然,在学生分享、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是闲着的,他需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要能够善于正确地引领学生激发讨论点,善于分析学生提出的种种观点,进而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建议。比如,《诚实的孩子》,一个多么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品质似乎是不用学生去体会就能一眼看出的。但是,郑老师却能够借着“小男孩拿到花种后,会怎么做”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当然,学生的回答肯定是零散的——“找花盆”、“浇点水”、“施肥”、“除草”......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就需要老师点拨了:“谁能用完整的一段话说说刚才的答案?”这样,一段种花的文字就顺应而出了,老师再适时地总结:一段话,就是把关键词语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看,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了写话技巧。这个技巧是老师教的吗?是,也不是。这个技巧是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的参与中,真正感受、领悟到的,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精彩”之处。
作为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肯定会把课文备好,甚至把课堂中学生可能的回答都一一设想好,这没错,这么做,是出于一位教师的认真负责。但是,真正的课堂上,是断不能死板地按部就班照着教案来的。如果让我们课前的预设牵制着自己的思维,一味地想着下一个环节怎么接,下一句过渡怎么讲,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质朴和灵动,失去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课堂为生成而生成,而为了这样的生成,教师生拉硬牵,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走。这样的课堂,热闹是有了,而真正学生的发展,学生课堂自主获得的收获却微乎其微,既没有获得“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有的孩子就像是来旁听的“陪太子读书”一般,凑个人数,看个热闹,走个过场。其实,一堂课真正的精彩之处,是在于学生精彩绝伦的回答,在于学生出其不意的发难。我们没有办法预设到每个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会有怎样的疑惑。我们真正需要想的是,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而不是为了走流程,一味地让学生的回答往自己设想的方向去靠。就如成语接龙,学生没有按照课前设想的说出“表里如一”,而是蹦出一个“表现第一”,你该怎么办?是红着脸斥责孩子没有记住成语,换个人回答,还是抓住这个机遇,告诉孩子怎样的四字词语才是成语,学会区分四字词语和四字成语?所以,课堂上是需要教师的“智慧”的,而这“智慧”的增长,是要在一堂堂鲜活的语文课中磨练出来的。
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创造的,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闪现出来的“精彩”。而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创造“精彩”,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和践行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