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四)
(2009-12-02 10:26: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教学 |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47~48页让学生经历填写口诀表、观察并找规律、议一议等活动过程,达到熟记乘法口诀的要求(《课标》明确提出)。
练习十一第1题复习乘法意义;第2题对第48页乘法口诀表的补充,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提供了空间,为学生较熟练地记忆、应用乘法口诀提供了资源;第3~6题重点复习口算;第7~9、11、12题都是解决简单问题,每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7题巩固乘法意义及乘加或乘减,第8题感知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第9题对隐含条件的灵活处理及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第11题对比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
五、表内除法
(一)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并能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4.在摆学具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5.会运用所学习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了解除法与实际的联系,体会表内除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说明
与传统的表内除法比,改变如下:
(1)不再给出“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
(2)把学生经历“分一分”的过程落到了实处。第72页的例3,让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说一说,第73页“课堂活动”中的第3题“游戏”。
(3)“用乘法口诀求商”由过去的分段编排改为现在的集中编排。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得到了较好体现。如第82页的分苹果、第87页的游泳比赛、喝牛第88页的小朋友就餐以及“解决问题”中的内容。
(5)结合除法内容,安排倍的认识。
(6)强化表内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7)配合表内除法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文化。
(三)教学提示
1.将“做数学”的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活动中。
(1)布鲁纳:儿童认知发展程序动作—表象—符号。
(2)贝利克:学生数学学习为经验、语言、图象、符号4环节。
(3)13个例题中有10个要求进行操作。
2.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
(1)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是他们生活经验的系统化。
(2)学习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摆学具、作记录、搞游戏、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P73第3题)。
(3)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一个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P75第6题)。
3.重视表内除法这一基本口算能力的培养(熟练口算)。
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表内除法口算和表内乘法口算训练结合,把解决问题与口算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标准》要求学生期末每分钟能正确地口算8~10道表内乘法口算即可。
4.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套教材第一次以独立章节出现运用新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规范解决问题的书写格式。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1.分一分(2课时)。
(1)设置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70主题图及各例题图)。
(2)不提两种分法、重视操作过程,3个例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例1平均分
课堂活动第1题经历多种分法来巩固“平均分”;第2题在圈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第3题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练习十四的6个题都要求学生动手分一分(用学具代替进行分)。第1题不是要学生抽象地说分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边分边说。第4题同一素材,既按份数分又按每份数分。第5~6题渗透了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分东西时,并不是每次都能把总数刚好分完。
2.除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1)在操作活动中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意义
例1、例2先操作,再联系操作写除法算式,重点认识÷并读除法算式。
例3、例4根据除法意义结合问题情景写除法算式,通过操作学具得到商,最后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摆、圈的活动中理解除法意义,难度逐渐加深。第3题可以有两种圈法。
(3)练习十五均围绕平均分和除法的意义,开放性挑战性逐渐加强。第1、2题属基本题;第3题要求先摆再填空,更要重视摆的过程;第4题看图可明确被除数(要分的总数)和除数(份数或每份数),但只能通过操作确定商,第(3)题是一个条件开放的问题;第5题是比较复杂的分一分,学生写的算式可能不只一种;第六题一图写1个乘法算式2个除法算式。思考题培养学生“猜想——验证”的思维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P114图)。
3.用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1)内容安排:集中编排、利用乘法口诀求积随机编排(P83例2)。
(2)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理(P82例1)。
(3)注重指导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每个例题旁都配有“想……”)。
(4)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是重点,必须达到熟练程度。
第83页的课堂活动主要感受乘除法之间、乘除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此巩固相应口诀求商的方法。第88页的课堂活动除复习除法的意义外,重点用一句乘法口诀算两道除法。
练习十六主要是训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口算能力,一般用到6以内的乘法口诀。基本题比较多,指导的重点放在列出除法算式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上。练习十七一方面继续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加强表内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指导的重点同样放在列出除法算式和用乘法口诀求商上。
4.倍的认识(4课时)。
例1通过摆小棒联系一个数里有几个几认识倍,例2通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来继续认识倍,例3对倍的应用,既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又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堂活动强调通过操作来强化对倍的认识。第1题圈、填、说结合;第2题学生自由摆、自由说,边摆边说:“我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2个▲,6是2的3倍。”若学生摆的不成倍数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调整;第3题在几个成倍数关系的数中去找它们的倍数关系,教材仅提供一个例子;第4题算画结合重在画来体验倍。
练习十八第1题是倍的意义的基本练习;第2题通过观察或计算,理解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用算式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第3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对比;第4~5题巩固表内乘除法计算;第6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素材新;第7~10题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0题成倍数关系的比较多,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难点在第二问,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解决问题(4课时)。
本节教材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可分两组。
第一组即例1、例2、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九,是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例1直接利用乘法的意义,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例2利用倍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第100页课堂活动第1题按要求画圆巩固倍的认识;第2题是一道对理解倍很有帮助的开放性操作题,第二排摆的圆的个数随着第一排摆的三角形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在对几个人摆的结果的比较中更好地理解1倍与几倍。
练习十九的4个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
第二组即例3、例4、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是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例3是两种不同平均分的除法问题;例4是求1倍数的除法问题。
第103页课堂活动的两个题都是通过操作(分、摆、议)来巩固平均分和倍的知识。
练习二十第1~4题是直接利用除法意义进行平均分的问题,以加深对平均分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第6~8题是求几倍数或1倍数的除法问题;第5题进一步巩固表内除法;第9题第1问的答案是第2问的条件,这种形式第一次出现,为学习两步计算的问题作孕伏。
6.整理与复习(2课时)。
(1)第1题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第2题重点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第3题复习倍的意义;第4题复习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练习二十一均围绕除法意义、表内乘除法计算、倍的概念、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等内容编写。第1~10题以基本的为主;第11题中的“分4次服下”是一个多余条件,旨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12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第13题是一个现实意义很强的问题,也可有多种解决方法。
(2)小组合作疏理单元知识结构。
(3)复习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提高口算能力。
二、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3.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4.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钝角。
5.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材分析
初步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以操作活动贯穿单元始终。
例1 找生活中的角,例2做角并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不给定义,只熟悉形状),例3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再用三角尺比量周围的角再认直角,最后画直角,例4借助三角尺,以直角为标准认识锐角与钝角。
两个课堂活动突出“操作活动”,分别是说、数(数出180°以内的角即可)、比、折和摆。
练习八第1、4题是辨认角,第1题有意识地将大小不同的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辨认,突出角的本质属性;第4题直观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第2,3,6题数角的个数,加深对角和直角以及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