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葱蘸大酱
一晃,从乡下搬到城里不知不觉已经近二十年。还记得许多在乡下时的回忆,偶尔想起,感慨万千。那些岁月,大都是我的童年,童年虽很幼稚,却又童真的很,那时的记忆有苦有甜,如今怎么觉得,都是美好的。
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是乡下人炒酱豆儿的时候。说起炒酱豆儿,还要说起一段历史。
东北人大都是闯关东的后裔,祖籍多是山东。异地扎根几百年,乡音已改,有些山东的风俗还保留着。比如大葱蘸大酱,还有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特色。而在东北农村,过去也有大娘大婶会摊煎饼的,不过随着岁月的增长,大娘大婶岁数大了,她们的后人却不会这项手艺了。唯独做大酱,没有失传,这和生活习惯有关系。说起做大酱,基本家家都会,而且家家都做。

大酱,也叫黄酱,由黄豆做成。可是,想要做好一坛子好酱,酱引子很重要。酱引子就如同酿酒用的酒曲,起到发酵的作用。所以,每年做大酱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先做酱引子。
把玉米筛干净,放到锅里拌着沙子一起炒,放沙子的目的是让玉米粒受热均匀,熟得快。炒至玉米金黄,晾凉,送到打米厂用粉碎机粉碎成面状。回家后,把打好的玉米面用凉水活好,放在大约二十公分见方的木头模子里拍打,让面坯致密均匀,待到面坯稍稍见干后,取下模子,把面坯垛放在阴暗处,阴干。过些时日,由于不见阳光,面坯表面会生出一些黑绿色的菌丝,这是的酱引子就做好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母亲炒酱豆儿,也就是炒玉米的时候,我和哥哥总是偷偷抓几把熟玉米,叫他爆米花,当零食吃。这也少不了挨母亲的数落,她总担心做酱的时候酱引子不足性。

酱引子做好后,就开始煮黄豆。把籽粒饱满的黄豆放进大锅,填满水,煮上一天一夜,见豆子色泽黄中带红,就算煮好了。豆子煮熟后的颜色很重要,那时,乡间的妇女们,经常相互比较,看谁家的大酱颜色金黄,就会夸赞谁家的主妇手艺强。
把煮熟的豆子,连同先前做好的酱引子,一起用粉碎机粉碎成糊状,然后放到刷干净的坛子,或者大缸中,密封,然后摆在向阳的地方,为的是提高温度,让大酱早点发酵。等到去年的陈酱吃完的时候,新酱也就做好了。

这是一张很难得老照片,图中的老人正在搅拌做好的酱。
大酱是东北人三餐离不开的食品。炖鱼的时候,如果不放上几勺子黄酱,放再多的酱油,也觉得味道上差很多。开春的时候,东北农村还很冷,蔬菜都没下来,炸点鸡蛋酱,用大葱蘸着吃,也是不错的一餐。即使平时有菜有饭的,也要洗几根大葱,蘸着酱吃,很下饭。
现在超市里有很多大豆金黄酱,即使家庭不做酱了,也有的吃。可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还习惯自己做大酱,觉得自己家做的黄酱,既卫生,口味上也吃得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