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天天练(60篇)第18天任务《谏太宗十思疏》

标签:
高考 |
分类: 诗词文赋 |
第18天任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n)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n)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本文通过对人君应积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和结果的陈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昧于“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真理,如果违背了这条真理,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易错字填空]
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9.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2.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直接性默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8.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9.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0.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情境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局面。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谏太宗十思疏》中表明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一句,是说戒奢侈之风,如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
7.《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
8.《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一句,是说“偏听则暗”,自己要端正自身,罢黜奸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