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之360——Anthropomorphism(拟人论)
(2018-10-11 01:17:29)
标签:
anthropomorphism动物心灵拟人论模糊性 |
分类: 向着我的2019-动物 |
郭鹏 (2018-10-10
11:58pm)
Athropmorphism
(暂译为“拟人论”,近义词humanization,"人类化"),
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前面的anthrops是“人”(human)的意思,后面的morphe是“形式”(form)的意思。这个词原本是指赋予神以人的特征,包括精神状态或者身体特征。比如我们在希腊雕塑和神话当中常见的神的形象。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基督教时期,到了19世纪中叶,它的用法被扩大到宗教之外,指一切以人的形象或特征来看待非人类事物的方式,它扩大到日常生活、艺术以及科学当中。比如,我们从天上的云看出人的脸,将山峰看成人形,将黑暗中不清楚的东西看为人影。随着当代动物研究的进展,这个也被专门用来指在动物行为研究当中,用人的特点来刻画非人类动物。
最初,拟人论作为对报告动物行为研究的语言的一种指责,认为某些用语是夸大了动物的某些特征或能力,因而使这些研究本身变成是不可靠的;后来,有人争辩说,拟人论其实比用机械式的刻画更加生动准确地描述了动物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更可取的。无论怎样理解,拟人论之所以需要被严肃对待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涉及到动物行为研究的描述用语的恰当性以及客观性的标准;第二,它涉及到对动物精神或心理活动的认识。
生物学研究受到物理学的影响的深刻程度常常超出了生物学家们能意识到的范围,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当中,与动物实验或动物行为被以干净的不掺杂情感的词汇来描述,这无疑被认为是秉持某种客观性标准的体现。用含有情感或心理特征的词汇来刻画动物行为,除了这些词汇本身的适用性的之外,它还涉及到什么是客观描述这一问题。比如,当说“6号母狼发现自己的交配对象一动不动,它发出一种不同与平常的急速度的叫声”与“发现自己的伴侣死了,露丝(母狼的名字)发出急切的叫声”(查贝考夫)。我们假定这两种不同的描述出自同一个在野外长期观察狼群活动的动物行为学家之手,那么,哪一个说法更客观地描述了所观察到的内容呢?如果说后者是”人化“了狼,那么前者无疑是把她”机械化“了。当我们把狼的行为与机械和人类相比时,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他们的行为与人类的更加相似——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心理也与人类相似(而相似程度则是另外一个需要考察的问题)。如果这个观察者有足够的信心(他的判断应该成为研究的一部分)与证据表明这个狼可以区分活的状与死的状态,并且有足够的经验与证据判定她的心理状态是”急切的“而不是“从容的”或者是“快乐的”,那么,后一种描述无疑是客观的,而且是更加接近事实的,因为它不只是描述了狼的外在行为,还同时恰当地报告了她的认知与心理状态。同理,我们可通过考察“伴侣”、“她”这些词的适用性来判断它们的应用是否是合适的。(这些词仅仅专属于人类,或者只能用来刻画人或人的行为,这也是一种教条甚至是误解或迷信。而如何对待这个教条或误解,将是一个浩大的语用工程,至少是一种思想上的革命,哪怕不是习俗上的。)
假定我们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更加严峻的,即这些包含认知或心理内容的词汇的适用性是建立在我们对这些动物的心灵活动的理解之上。动物心灵的研究,除了要面对老掉牙的、一般意义上的“他心”问题之外,我们还要面对一个更艰巨的问题,即在动物心灵的研究当中,我们无法像对人类心灵研究那样,可以自信地运用第一人称体验进行类推,即用自我的认知或心理体验来作为一个可以普遍化的样本。“物种主义”在这里似乎比在伦理学上更成为一个障碍,特别是当“动物”一词的跨度从灵长类到草履虫。这里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认识动物心灵的可能性,即这种认识的基础与途径是什么?二是从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认知与心理体验的动物到具有到与人类不相似的心理与认知体验动物,甚至到根本不可能有认知和心理体验的动物,那些界限在哪里或者如何来划?即,如何来处理这种跨越物种的相似性本身的模糊性问题。
(未完)
1从行为观察到认知内容与心理状态:观察者的判断的依据与心灵存在的行为证据
2Enactivism与Emboded cognition为ethology提供的可能支持
3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成为一种论证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