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
第一节课16个孩子,所以我们看了我想看很久的《小鞋子》。下午代一节美术课,继续看。看了一半,剩下的为周四留着。
《麻雀》确实经典,《爬天都峰》我就真的get不到这个教学点,单从写作顺序上来看还是很明显: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但是几个部分感觉平分秋色,重点的爬山时,就用了“奋力向上爬,一会儿攀着铁链,一会儿手脚并用......”句把两句话就写完了,还没有开始写山又高又陡的那一段精彩。如果是学生写作,这样的文章我一定会觉得重点不突出,描写不详细。可能是我的要求拔高了或者评判标准落伍了。只有这个解释。
赶急把强国征文看了出来,果然“看事容易做事难”,并没有很优秀的作品呈现。即使知道要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孩子们也不会围绕主题,写不出内容来。除了表达以外,更加欠缺的是生活的经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昨天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当一篇文章的技巧大于它的内容时,就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深以为然。
今天遇到一个“芋头爹”。一早骑车送孩子,把孩子摔了也不做声。妈妈晚上接才发现孩子一身都是擦伤,脚踝也肿得老高,你说这是个什么事!有时候看到孩子真的是很感慨:上次LCX打篮球不小心伤到了手指,给家长打电话,马上就带到医院去看了;YYF的一个脚好几天走路都已经一瘸一拐了,还要我跟妈妈发信息才带到医院去照个片......都说心疼孩子得很,还有什么是比身体更重要的呢?都是孩子,待遇区别太大了。
古诗开讲了 第一首《七夕》
(宋•杨朴) 主讲:LSQ
11月9日
昨天虽然没有写日志,可也没偷懒。为了看月全食,楼上楼下都要踩出“槽”了。初衷当然是为了给孩子们寻找一点写作的素材。四年级才学连续细致的观察,五年级又正好是个说明文单元,恰好有这么个机会都能沾上边,所以要求四五年级的孩子都进行观看,并且每半个小时做一个观测记录。为了指导写作,我当然也要参与其中。
下班、回家、做饭......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还是有家长在群里发了观测的图片我才想起,虽然最后弄明白闹了个乌龙,当时看到的是太阳不是月亮。于是我着急起来,首先跑到窗子旁边,平时都能看到的月亮今天是影子都找不着。于是我又往楼下走。除了一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天空就像一块深蓝色的干净的布。我觉得是小区的房屋遮挡了我的视线,又往公园方向走,还是看不着。这时候已经有家长发的图片上显示可以看到模糊眉毛样的月亮了。我更着急了,又往顶楼去。顶楼风大,夜空中似乎糊着一层薄雾,天边布满了云的阴影,并不清朗。我心想完了,怕是看不着。找了一圈,除了那个依旧亮得不真实的星星格外显眼外,我什么都没看着。不甘心,把手机相机打开,倍数调到最大,对着天空一寸一寸搜寻,一无所获。忧心忡忡地回到家,等到七点半左右,新闻里说的最佳观测时间,我又上顶楼。这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图展示观测到的月亮。我怀疑是自己找错了方向,但又不好意思问到底是东还是西,请教度娘后得知在东边。我全神贯注向东边看去,终于隐隐约约看到了一块红斑。借助手机相机确认了是月亮。不知道是不是对月亮的圆有着根深蒂固的记忆,此刻我看着这块红斑感觉也是圆的,并没有被什么遮住。中途又去了几次,变化并不怎么明显。直到看了LZX妈妈拍的不同时段月亮的拼图,才能直观地看到确实有变化。红色的月亮就像一颗咸鸭蛋的蛋黄孤悬在空中,仿佛被一层轻薄的面纱遮住了面庞,只要来一阵风就能把它揭开似的。月亮越升越高,红色慢慢褪去,逐渐变得清晰、皎洁,清冷的月光流泻下来,与地面的灯光交相辉映。月盘越来越大,从一弯到一半直至变圆,似乎比平时更亮。今天晚上,下楼散步,一轮圆月还是红色,静静俯瞰大地,照耀人间。
不少家长都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来,XXY妈妈就说这是一次很好的亲子活动。不管看到了什么,看了多少,只要看了,都会有收获。自然也会有没参与的。要么完全放手,孩子在外面不知道疯了些什么,两手空空,脑袋也空空回家。要么根本没看,周末的习作还是要伤脑筋的。世界上哪里有偷懒就能完成的事呢?这里偷的懒总会要在别处找补回来,可能花费更大的代价,或者得到最差的结果。
四五年级都上到了作文单元,四年级还是记叙文,训练按顺序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今天写了以后,发现范围越广,学生反倒越找不到写作素材,总之不太满意。还有几个写昨天看月全食的内容的,也没写出名堂来。这个内容确实有点难,我准备周五指导了,当作周记来写。或者是不是应该趁热打铁,今天指导了就都写这个内容?也没后悔药了。本来觉得写人写事的文章,又没限定范围,应该是他们的强项,还是我太高估了。五年级是个说明文写作单元,更没意思,课我都不想上,混完了。今天练习,发现孩子们对于说明方法的区分还不是特别清晰。至于习作,月全食应该靠得上边。记录观测过程后,在后面补上查找资料后知道的月全食的成因。感觉自己不太会上课了,教学的方法好像在忘记,不知道怎么把一个句子的精彩之处讲得让孩子们都很明白。或者是我觉得,只要读就能读明白?哎!还是书读少了,学习少了,人太懒的缘故。
只要值中班,时间就会多很多,可以做很多事。加上这个星期会随时到来的代课,就可以做更多事了。比如发下去积累了两个星期的奖状,最近一次习作的喜报。
古诗开讲了 第二首《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主讲:JYD
古诗开讲了 第三首《寒菊》
(宋•郑思肖) 主讲:FXJ
压根不想往教室里去,多亏学生还听话。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日志也越来越没话可写了。无病呻吟凑字数。
11月12日
虽然是星期六,还是得把欠的账补上,不能给自己偷懒的理由。
一旦写了课堂作文,对于晚上写日志就是个挑战,因为习惯把作文带回家安安静静地看。加上又还想散个步,还有个害人的手机,以及戒了数回都戒不掉的“手机瘾”,一刷时间就哗哗地过去。
周四以为会是非常忙碌的一天,已经做好了上六节课的准备。没想到,数学老师自己回来上了一节课,以前帮英语老师代的晚辅她又主动还我一节,总的算下来,只多上了一节课,和平时的工作量持平。代上的计划之外的课总觉得少些准备,不愿意上新课,就拿来给孩子们写写作业。星期五的第一节倒是很愉快地上了一节《慈母情深》。我们从题目入手,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慈母”和“情深”。周五的那节课我们重点体会“情深”。基本上最为关键的句子孩子们都找了出来: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通过侧面描写,对比表现母亲对我的支持和赞同;还有反复,包括利用反复造成放慢动作效果的写作手法......很多孩子都还是能够明白。剩下对“慈母”的理解,准备放到周一上。正好学校要进行“推门听课”,那就一起了。
周三周四周五我们连续上了三节作文课,四年级的“生活万花筒”,五年级的《二十年后的家乡》,还有两个年级共同的周记“观看月全食”。就是感觉我一个人在说,话太多。意识到了问题,就是改不掉,所以作文指导的效果并不好。不给范文吧,有些孩子不知道从何下手,给篇范文,班上同类型的文章就会泛滥成灾。四年级在看草稿的时候,TZM的《捉蚊趣事》我觉得挺不错,就念给了孩子们听,结果班上出现了不少于五篇《捉蚊趣事》。“生活万花筒”实在是一篇很好写的文章,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写,不懂为什么还要模仿别人的。
五年级的孩子感觉就是缺乏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写的要么就是重复我念的XY的那篇范文里的设计,要么就是我指导时举的例子,比我还没有想象力。LSQ我发现还是真不错。上篇写“推荐一本好书”,我给提了意见以后,她就真的会按照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一篇,虽不精彩,但是已经符合要求了,她还是主动来问我要怎样修改。这才是值得欣赏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高标准,永远不满足。但是很多孩子做不到。周记布置的“观看月全食”,当天绝大多数孩子按照我的要求进行了观测记录,有几个孩子也把观测记录进行了整理,形成了片段、文章,但是,除了GFR的,都不够好。于是我周五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指导后,要求他们周末再通过整理自己的观察记录,加上人的活动,写成一篇习作。有个女孩子就举手问自己已经写了的行不行。肯定是不行不!只想完成任务,至于好不好,不重要。这也就是,孩子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
古诗开讲了 第四首《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主讲:XXY
古诗开讲了 第五首《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主讲:CZX
没有这个课前说话,我还真不知道CZX原来读书这么好听。我说完全可以去竞选学校的广播员。没想到,YZY热情推荐给了大队辅导员,这事就成了。只要你有真本事,机会也许就会不经意地来到。但是那天大队辅导员也跟我说,有个孩子有很好的声音条件,最开始做播音员态度很端正,但是搞了几次,态度就敷衍起来,播音前也不准备了,导致效果很差。老师批评他以后,就撂挑子不干了。他还不明白,他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这个地球离了谁,都会转。
一比较,老师也是个人,你说为什么就不能有偏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