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科普文章六:早产儿院外养育需注意的问题

标签:
早产儿出院养育风险黄疸早期干预杂谈 |
作者:曾超美
http://s12/bmiddle/6289f49ft85bb3df76a5b&690
中华预防医学会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委员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
1992年曾于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进修新生儿专业。
20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新生儿疾病、尤其是早产未成熟儿疾病诊治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在小儿血液病及儿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亦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早产儿院外养育需注意的问题
宝宝提前降临到人间,对于这些早到的小天使,爸爸妈妈们在欣喜之余,也充满了担忧。由于早产宝宝发育还不成熟,即使达到出院标准,也并不说明宝宝已经安全了,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加倍呵护。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们也要学习科学合理的护理和养育知识,帮助这些弱小的宝宝闯过一道道难关。那么,宝宝出院后爸爸妈妈们该做些什么呢?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宝宝的体温极不稳定。对于早产的宝宝,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4~26℃,室内相对湿度55%~65%,而宝宝的体温最好保持在36.5~37℃。家长可根据室温、孩子的状态等判断保暖是否恰当。原则上以宝宝面色正常、四肢温暖且全身无汗为宜。如果宝宝手脚发冷、体温在36℃以下时表示保暖不足,应适当增加室温,加衣被或采取其他取暖措施。宝宝脸上有汗、体温超过37.5℃(无疾病时)且有不安、烦躁等异常,表示保暖过度,应减少衣被或松开包裹。
对于那些胎龄小且出院较早的早产宝宝,我们还要注意防止呼吸暂停。回家后注意宝宝体温不要过高过低,摆正体位,避免颈部前屈,还要防止呕吐。家长要仔细观察,一旦宝宝“忘”了呼吸,要及时刺激他,如弹足底、托背、摇床,提醒他呼吸。如患儿对上述处理无反应,应进行心肺复苏,叫急救车,所有发生呼吸暂停的婴儿,均应到医院明确病因。
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早产妈妈的乳汁中含有丰富的、易于消化和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是早产宝宝的最佳食品,也应成为妈妈哺喂宝宝的首选方式。如果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予一定量的早产儿配方奶粉,并根据宝宝体格生长监测结果逐步过渡到普通配方奶粉。喂奶时要抱起,要让孩子的嘴裹住整个奶头,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气乘虚而入。用奶瓶喂时,还应让奶汁完全充满奶头。喂完奶后,最好让宝宝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轻拍孩子背部,可使吸进去的空气跑出来。孩子放下后头偏向一侧,这样即便吐奶也不容易呛咳,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
早产儿抵抗力低,皮肤粘膜更加薄嫩,易被擦伤,成为细菌侵袭的通路,所以清洁尤为重要;脐部为开放的伤口,细菌易繁殖并进入血液,所以要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特别是早期每天要用75%的酒精消毒脐部。如果发现宝宝脐窝内总有分泌物,要到医院检查。平时家居保持通风环境,避免让宝宝处于人多的环境中。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喂奶、换尿布前应认真洗手,奶瓶、用具天天消毒,床具要经常洗晒。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常见症状。早产宝宝由于红细胞寿命更短,肝功能不成熟,对胆红素的转运和代谢能力差,更容易出现黄疸,且程度较重。另外,早产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胆红素容易从血液侵入脑组织,并对脑组织产生损害,所以应加强对早产儿黄疸的观察。如果宝宝皮肤表现为深杏黄色至金黄色,黄疸范围达到四肢远端及手足心或超过4周未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
由于宝宝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因此生后应完善各项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治疗:
① 眼底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早期筛查和治疗可阻止病变的发展。早产儿、特别是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在出生4~6周或纠正胎龄32周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
② 听力筛查:早产宝宝生后均应进行听力筛查,最好采用耳声发射和自动判别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方法。如筛查未通过,应进行复查。即使已通过了筛查,仍应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下列现象提示听觉障碍的可能:婴儿不因雷鸣及巨响惊吓;母亲走近时无喜悦表示;少学说话;咬音不正。存在任何疑虑,都应进行再次听力筛查或诊断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应在3~6个月之内在耳鼻喉科进行。
③ 心脏超声:早产宝宝由于发育不成熟,往往会有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而随着年龄增长,心肺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成熟,动脉导管和卵圆孔自然关闭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出院后应定期复查心脏超声,一般在生后3~6个月进行。
④ 头颅影像学检查:由于早产儿脑、血管等发育不成熟,加上多种围生期因素,早产儿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脑室内出血和脑白质病变等,这是导致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住院期间常规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出院后还应定期复查,观察有无脑室扩张、有无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等。
在早产宝宝的生命历程中,第一年是最关键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是我们给予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
定期生长发育监测对宝宝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早产儿在纠正月龄6个月以内应每月一次,6个月以后每2个月一次,评估生长发育速度和处于相应纠正月龄的百分位数。一般认为早产儿出院后的生长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体重:纠正月龄3个月以内每日增长20~30克,3~6个月每日增长15克,6~9个月每日增长10克,使体重增长达到纠正月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
② 身长:每周增长0.8cm以上,或达到第25百分位以上。
③ 头围:纠正月龄3个月以内每周增长0.5cm以上,3~6个月每周增长0.25cm以上。
④ 适时监测血常规、生化和微量元素水平,了解其骨代谢情况。
在密切监测体格生长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宝宝的神经心理发育,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各种并发症可引起脑损伤,发生脑瘫的几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未成熟脑的可塑性强,良好的刺激能促进早产儿脑发育。因此,建议家长在宝宝生后头1~2年在专业的医疗机构定期随诊,进行包括感知觉的发育训练、运动的发育训练及心理行为的发育训练的早期干预,以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对于早产儿常见的疾病我们也要注意积极预防:
早产宝宝由于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红细胞寿命较短、生长发育快导致血液稀释等原因,容易发生贫血。补充造血物质是预防贫血的重要措施,补铁时间最早为生后2周,一般为生后2~4周,不能迟于生后2个月。补铁应持续至少12个月。
早产宝宝体内钙磷和/或维生素D贮备不足,加上生后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多,且生后接触阳光少,比足月儿容易发生佝偻病。所以早产儿应于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维生素D400IU/日。
总之,在照顾早产宝宝时,家长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多观察宝宝的各方面情况,但也不要过分紧张,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坚持科学喂养和护理。实践证明,2岁前是弥补先天不足的宝贵时间,只要科学地养育,在2周岁以前早产儿的体质赶上正常儿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早产宝宝,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孩子差。
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为每一位早产儿/高危儿,提供系列的公益讲座,并开设“早产儿父母课堂”,如果您是一位早产儿/高危儿的父母,如需帮助请拨打早产儿免费援助热线:400-898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