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产儿科普文章三:早产宝宝喂养计划书

(2010-04-12 09:39:26)
标签:

早产儿

营养

喂养

计划

母乳

乳品

强化剂

铁剂

杂谈

作者:王丹华

http://s16/bmiddle/6289f49ft8400486ddccf&690

 

中华预防医学会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及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早产宝宝喂养计划书

 

    早产儿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到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而且直接影响远期预后,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住院期间的喂养

 

    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出生后早期常需要肠外营养(包括完全肠外和部分肠外营养)来保证其基本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早期经胃肠道喂养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争取早日达到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乳品的选择

1.早产儿母乳

    早产儿母乳中的成分与足月儿母乳不同,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

2.母乳强化剂(HMF

    目前国际上推荐纯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HMF,以确保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添加时间是当早产儿耐受100 ml/(kg·d)的母乳喂养之后,将HMF加入母乳中进行哺喂。HMF在国外有多种商品化产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早产儿配方奶

    早产儿配方奶保留了母乳的许多优点,使各种营养素易于消化和吸收,同时适当提高热量,强化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母乳对早产儿营养需要的不足,但早产儿配方奶缺乏母乳中的许多生长因子、酶和IgA等。

    一般来说,适合体重<2000g早产儿的乳类是强化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前者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生物学功能都应作为首选。

 

喂养指征与方法

    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患、能耐受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尽早开始喂养,出生体重>1000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 小时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窒息、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可适当延迟24~48 小时再开始喂养。喂养的方式取决于吸吮、吞咽、呼吸三者间的协调度和成熟度。

1.经口喂养

    适用于胎龄>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好、病情稳定、呼吸<60次/min的早产儿。

2.管饲喂养

    适用于<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或由于疾病因素不能直接喂养的早产儿,包括间歇管饲法和持续管饲法,多采用前者,后者用于严重胃食道反流。

·胃管  首选的方法,应选择经口腔插入胃管。

·经胃十二指(空)肠置管  仅应用于胃食道反流严重者。

3.微量喂养

    适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病情较危重的早产儿在转变期的喂养。每天将小于10~20ml/kg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奶液不必稀释。如能耐受则逐渐加量,大约在5~7 天内加到20 ml/(kg·d)。这种微量的喂养方式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帮助尽早从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4.非营养性吸吮

    主张早产儿在管饲喂养期间采用,有助于促进胃肠动力和胃肠功能的成熟,缩短管饲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和胃酸的分泌,帮助消化;改善早产儿的生理行为,增加安静睡眠时间,减少激惹和能量消耗,加快临床状态改善的进程。

5.增加奶量

    在稳定-生长期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奶量,以不超过20 ml/(kg·d)为宜,否则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每天增加的奶量均匀分成6~8次,视耐受情况每1~2天增加一次,大多至出院时喂养量可达160~180ml/(kg·d)。

 

出院后的喂养

    目前早产儿的出院标准是体重达2000g左右并持续增长、完全经口喂养、在室温下体温和各项生命体征维持稳定。但此时大多数胎龄小的早产儿还未到预产期(胎龄40周),有些并发症多的早产儿由出生时的适于胎龄儿成为小于胎龄儿,这种不理想的生长状态将影响远期健康和增加成人期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婴儿的正常生长轨迹受遗传学和性别的影响,而追赶性生长取决于胎龄、出生体重、疾病程度、住院期间的营养和出院前的生长状况等多种因素,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出院后的营养管理策略是个体化的。

 

强化营养的对象

1.极(超)低出生体重儿;

2.有宫内外生长迟缓表现;

3.出生后病情危重、并发症多;

4.出生体重<2000 g而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者;

5.完全肠外营养>4周;

6.出院前体重增长不满意,<15g/(kg·d)。

 

乳类的选择

1.母乳

    对于出生体重>2000 g、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母乳+母乳强化剂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尤其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此后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3.早产儿配方奶

    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可混合喂养(早产儿配方奶不超过每日总量的1/2),作为母乳的补充。

4.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

    各种营养素和能量介于早产儿配方奶和标准婴儿配方奶之间的一种早产儿过渡配方,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5.婴儿配方奶

    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g、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强化营养的时间

    早产儿出院后强化营养是指以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进行喂养的方法。出院后强化营养可以应用至校正年龄3个月到校正年龄1岁,但临床医生要根据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中的营养状况及其体格发育监测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曲线是否正常等进行判断。

 

其他食物的引入

    早产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有个体差异,与其发育成熟水平有关。胎龄小的早产儿引入的时间相对较晚,一般不宜早于校正月龄4个月,不迟于校正月龄6个月。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1.维生素D

    根据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早产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维生素D含量。

2.铁剂

    早产儿铁储备低,生后2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4 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该补充量包括强化铁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和铁制剂中的铁元素含量。

 

营养状况评估

    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的评估是复杂的过程,既要衡量其纵向生长速率,又要与同年龄段群体的比较,既包括生长发育状况又要监测其骨骼和营养生化指标。

 

生长评价

1.评价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在早产儿2岁以内,应将其月(年)龄经过校正后(自足月即胎龄40周起计算),再与足月儿的生长标准进行比较来确定其实际生长水平。

    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生长参照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平均体重增长15 g/(kg·d),身长增长1 cm/周,头围增长0.5~1 cm/周。

2.监测频率

    建议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每日测体重,每周测身长和头围。出院后6月龄以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

生化指标

1.评价指标

    常用的营养学指标包括血非蛋白氮、碱性磷酸酶、钙、磷和前白蛋白等。

2.监测频率

    建议早产儿住院期间每2周1次,如出院时生化异常,则出院后1个月复查。当出现生长迟缓或准备转换为纯母乳或标准配方奶喂养时需要重新复查进行评价。


 

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为每一位早产儿/高危儿,提供系列的公益讲座,并开设“早产儿父母课堂”,如果您是一位早产儿/高危儿的父母,如需帮助请拨打早产儿免费援助热线:400-8989-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