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鸡毛飞上天》说“拨浪鼓”

标签:
文化娱乐鸡毛飞上天拨浪鼓 |
分类: 影视说文化 |
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汉族乐器,出现于战国时期。
http://s13/mw690/001NRIZKzy7adIdUele2c&690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有木的、竹的也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很多民族和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拨浪鼓成了“挑货郎”的标志性识别物,代名词。现在,拨浪鼓已经很少见了。
2014年12月08日,一只巴掌大小的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只有50年历史的拨浪鼓来自浙江义乌,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时,一位商户将它赠予总理。
http://s2/mw690/001NRIZKzy7adIg3fYB91&690这个拨浪鼓是义乌商城集团面向社会征集而来的,属于一个80多岁的鸡毛换糖人。国博提供资料进一步确认,大致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旧鼓。
http://s8/mw690/001NRIZKzy7adIi6k2b87&690被国博正式收藏的两个拨浪鼓。 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当地农民从事“鸡毛换糖”的行业。货郎的糖担由两个箩筐、两个山货盒、一个拨浪鼓、一根扁担构成,箩筐用来装鸡鸭毛等物品,盒子里装着红糖制成的糖饼和生姜糖粒,是货郎进行交换的资本。后来,糖担里的货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种生活必备的小商品,货郎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义乌人认为,义乌人民用“鸡毛换糖”的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和他们厚重的肩膀,在拨浪鼓的鼓点里挑出了今天义乌的闻名世界的义乌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拨浪鼓是义乌市场的象征。
http://s9/mw690/001NRIZKzy7adIjohss58&690义乌国际商贸城门口,矗立着手拿拨浪鼓的挑货郎铜像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鸡毛哥就有这样一只拨浪鼓,这只拨浪鼓是鸡毛哥与骆玉珠感情的纽带,它见证了陈江河(@张译 饰)坎坷且传奇的成长和奋斗经历。它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中国浙江义乌商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和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拆射出的是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新浙商精神。拨浪鼓是浙商文化的一个符号。
(完)撰文/宋连友编辑:禺见(公众号YuJianZhuo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