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别去往天堂的奶奶
(2013-04-05 00:01:05)
标签:
情感清明节凭吊祭奠扫墓 |
分类: 随行札记 |
逝别去往天堂的奶奶
文/宋连友
妻子的奶奶走了,2013年3月27日晚上21时35分溘然长逝了。
接到妻子强装着轻松打来的电话,我分明的感受到了妻强忍着的悲痛,聊聊三语,妻便挂断了电话。
27日上午,接到岳父的电话说奶奶快不行了,妻与小舅子便即刻驾车动身,10多小时的兼程,晚八点多到了家,见到了奶奶最后一面。妻说“奶奶坚持等到了她和舅子,微睁了睁眼见了最后一面,走了,怎么叫都不再理她们,很安详,象睡着了。”而我则因为家有小儿幼女上学未能同往,心中不免徒添了几屡悲伤……
妻与奶奶的感情笃厚,打由恋爱时起,常常听妻子在我面前念叨她的奶奶。无论什么时候回家,妻子总不会忘记给奶奶带上些吃的、穿的,每年回家过年更不肖说了。
与妻子结婚11年,其间往返妻子家次数不多,加上语言的原因,她听不懂我说什么,我也完全听不懂妻子家里的方言,我与奶奶的勾通,通常都是在指手画脚中进行的。
尽管听不懂奶奶说了些什么,但是通过这种“特殊”方式的沟通,加上有妻子、岳父、岳母的“翻译”,让我明白的是,奶奶关心最多的就是我这个“外乡人”吃好了没有?穿得冷不冷?逢上个不顺心的时候,奶奶也会拉上我这个听不懂她说什么的“外乡人”嘟囔好一阵子,而这个时候的我,则只能是嗯、啊了一通。末了,还是得请上“翻译们”给注解“翻译”一翻。
奶奶性格爽朗、健谈、热心肠儿,人缘特好!
与奶奶相处的日子不多,掐着指头都能数得出来。在我的印象当中,真就没有见到过奶奶安安份份的在家呆过一整天的,要么是一早就出门了,到了中午才回来;要么是吃过响午饭就走了,黑了晚上才回来。再一细问,奶奶不是去看望张家老爷子,就是去探望李家老太太;要不就是去看看老赵家发了烧的小孙子,亦或是去说和王老六与儿媳妇弄不和的事儿。乡里乡邻的,都特别待见奶奶,还真没有奶奶说不和的事儿,甭管是家长理短,还是公婆媳妇。我很好奇,奶奶为什么会这么受待见,大家儿有点啥事儿,都愿意请上奶奶?据说呀,奶奶年轻时当过公社里的干部,走东村进西家,来来回回的跑,说和的也就是这些个鸡毛蒜皮的事儿。许是多年习惯使然,及至老年,奶奶仍是个闲不住的主儿。有些时候,邻里之间发生点小口舌,总会有请了奶奶去说说道理的人家,间或有谁谁谁家送给老人的一点糖果和稀罕物。
奶奶一生要强、能干、全心持家,大有“名气”!
奶奶是大户人家的闺女,祖上殷实,家境好。为姑娘时,奶奶就是隔壁镇上出了名的第一“街花”,经营着祖上传下来的一间铺子。嫁到爷爷家,又当上了公社里的“干部”,为公社里和乡邻们办了不少好事儿。我不知道乡邻们都是如何称呼奶奶,不过,在妻子家里的方言里,称年纪大了的老太太为“老Jiao”,我不明白这应当是个什么字。但是从过往乡邻及奶奶自已的描述当,我清楚的感觉得到,奶奶仍旧是远近十里八村传下的“名人”儿。
奶奶顾家,爷爷家境不丰,奶奶为了全家,辛勤操劳着家的大小事务,惦念着全家老的少的、大的小的,经手操持着远近东西的红白伤喜,体面、妥当。临到老了,每会外出溜达回来,也不忘随手捡上几个矿泉水瓶、易拉罐、硬纸皮,或者就是捡上几根干树枝儿笼齐了带回家来。
在我的记忆当中,妻子讲得最多关于奶奶的事情是妻子寄宿读书时,奶奶隔三差五的给妻子送粮、送菜、送衣物。
妻子的老家住在山脚下,那里山连着山,路不是在山沟里便是盘着山上下。妻是在她们镇上读初中、高中,从妻子家到镇上虽不算远,可要绕过几座山,那山沟里的路我倒是见识过的,曲折,起伏,坑洼。晴天时,路上是厚厚的一层很细很细的尘土,车行之后便是飞扬的尘;人走过,脚上腿上都会挂上一层土。适逢雨天,那便是泥泞,间或有深浅不一的水洼,偶尔会有山陂上滑下的泥石。
小路很窄,宽阔处可容相对两辆车通过,弯弯曲曲的顺着山脚沟底向山外延伸开去,这是通往镇上唯一一条“大路”,远;还有一条得需翻过两座山直插过去,近;不过,我从不曾走过。据说先早时候,这条小路更是不堪,雨水季节,低洼路段泥水可没膝,没有路灯,夜里晚上,黢黑黢黑的,加上山弯处风吹动的影儿,一个人走着会不自觉的糁今年春节回去时,先前那条坑坑洼洼、崎岖泥泞的小路已全部修成了水泥路了。
妻子上初中时便寄宿学校,每周回一趟家,从家里带上米呀、咸菜呀到学校。每每到周中,奶奶便会带一罐感菜,翻过两座山,图近,来回十来公里,送到妻读书的学校。逢上妻子正在上课,奶奶也会毫不顾及的直冲进教学,大声呼唤着的妻的乳名“细花”,也时常因为此,弄得妻子在班上颇为不好意思。妻子读书三年,都是奶奶送菜送衣,风雨四季。到了秋冬季节,天气突变,奶奶仍旧会第一时间为妻子送上衣物,逢上下雨天气,山路就更加难走,即便是壮劳力也走得相当艰难,更何况妻子的奶奶又是小脚老太。
每回听妻子讲述与奶奶的故事,都能从妻子的眼中读到奶奶,读出妻子内心的激动,读出妻子对于奶奶的感激。
现在,奶奶走了,妻子的心情及悲伤,是我能体会得到的。因为,这种情形是我在早几年经历我的外婆远去天国时,我所经历过的悲伤,我有着深深的体悟,至今依然。奶奶走了,去往天国了。妻子的家族、亲朋及奶奶娘家的后人都来祭拜,方圆数十里山里山外的乡亲们都来了。花圈簇簇,乐班悲鸣,鞭炮声声,纸钱灰扬,送别奶奶的人群一拔接一拔。送别奶奶打卦时,逢到颂唱我送别奶奶仙去天国的礼数物件时,奶奶不收;打卦师傅再次唱着我的名字并注解说是“细花”老公,这才收了。想必,奶奶定是不知晓我的全名吧!
我不晓得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安慰妻子,也不晓得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别仙去天国的奶奶。写下这些文字,聊以权当是对于奶奶去往天堂的祭奠吧!
注:妻子的家乡有一种民俗,老人故去时,要打卦告之前来拜祭的人及物品礼数。据说,逝者只会收相熟的人的礼数,则卦顺,一次即可合。而对于相对陌生的人的礼数,则不收即不合;或是逝者有放心不下、未了事时,也不收。遇到不合时,唱颂师傅在仙逝故人家属提醒下,直至猜中已故老人的顾及为止,即卦顺(卦合)为止,始才是对送别人的礼数收了。通常情况下,要所有送礼数的人的卦都得顺。故而,打卦时,有的一次即收;有的则需要重卦,直至完解,卦象合了才算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