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效应——管理实战招数之五
(2010-11-09 15:11: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豫商.道 |
贝尔效应
——管理实战招数之五
文| 宋向清
【招法典故】
美国著名学者贝尔是一位传播基督教基本教义的专家(布道家),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在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等几个方面做出了大量基础性关键性的成果。他本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凭他的智慧、团队力量和已有成果,如果坚持下去,非常有可能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在艰辛的基础工作做完之后,把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交给他的助手、同事和朋友。一个助手在接到一个课题的使命之后,面露难色,贝尔没有骂他,而是说:每到困难的时候,只需要默念:我要成功,我能成功即可。在他的指引、鼓励和帮助下,他推出的多位专家都攻克了一道道世界上的科学难题,登上了科学高峰,而他却始终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布道家。贝尔的这种举贤让功行为以及让人心怀成功信念的激励方式,被称为贝尔效应,又叫贝尔定律。
【招法释义】
贝尔效应具有两点重要内涵:一是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二是让希望成功但缺乏自信者,心存成功信念,树立必须成功也必定成功的人生信条。
【适用范围】
【经典案例】
案例1:一个一生推荐13人做官,却有11人当上宰相的大伯乐
案例2:《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者对成功的解读
想到这里,他认为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将是一个不错的题目。不久,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招法评价】
贝尔效应既有对领导或上级的启示,也有对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心理辅导。对于领导或上级来讲,在位时就要为有前途的年轻人铺好路,送上路,最好再扶一程,不仅让他们愿为、敢为、能为,还要让他们会为、为好、为出成就、为出信心、为出个人和集体的未来,这是具备胸怀和眼光的长者所必须具备的。只有你发现了具备潜力的人才,并把他送到事业的顶峰,你的事业才可延伸。
对于期待成功的个人来讲,要谨记:心存成功信念你就会成功。你可以达到事业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很多事情我们不敢做,并不在于它们难,而在于我们不敢做。其实,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做成。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等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形成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最终你也一定会成功。要知道,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提出的著名的人梯学说。这一学说存在着两个方面:第一,人类艰辛劳作的终极目的,是使最接近人类超越理想的完美个体诞生,因此,那些自愿被超越并且支撑超越者的个体是阶梯,而人类正是从一个阶梯向另一个阶梯不断进化的。尼采的人梯说与我们所提倡的贝尔效应是一致的。第二,作为阶梯的个体的价值,也是应当被肯定的。虽然他们距离终极理想远一些,但是他们作为人类个体,特别是作为阶梯使人类超越了自己,其意义更应肯定;从终极的角度讲,任何人类个体都注定要被超越,注定要成为超越者上升的阶梯,因此,如果不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任何个体都只有被否定的意义。总而言之,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应用建议】
领导者和专才是有区别的。领导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自己不强的方面一定要起用比自己强的。这是聪明之举,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我们在中小企业会感受很深:经常看到老板自己是个全才,什么都自己在前,员工永远跟在他后面,根本没机会。这样的企业做不大而且一旦做大点老板也会很累,什么都放心不下。最典型的是个别民营企业,老板不敢放权,把很多心思放在监督员工上,叫人哭笑不得!你对人不信任,人家会全力工作吗?所以建议我们的领导在读过本定律后,重点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你的单位里真的没有人才吗?如果不是,就要逐步把这些人才放到一个一个的正驾驶位上,自己甘做副驾驶,只在必要时帮他们刹刹车,或调控一下方向盘。这里说的正驾驶包括公司正职、分厂正职和部门正职等关键岗位。
2.你所器重的人才有没有过向你辞职或请求调岗的事情发生?如果有,就要把成功的信念雕刻到他们的心上,在他的办公室内,写上一句口号吧:张三一定行!张三一定赢!你给了他信心,实际上就是给了他继续干下去的勇气和能量。
3.你所有的公司计划除了必须完成的表现业绩的数字指标外,有没有一些有利于团队建设的规划目标?如果没有,把你的员工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梯队,即使其中有些梯队十年内也没有上升的机会,也要把他们写上,记住他们并把他们作为梯队成员写进了公司规划,他们的潜能和干劲会让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