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H1N1生意

(2009-10-19 17:05:51)
标签:

杂谈

H1N1生意

 

H1N1生意

文| 本刊记者  王振芳

 

如果按照1亿支的储备计划计算,此轮甲型流感带动的H1N1疫苗销售额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一支还未上市的H1N1疫苗,就已引发了一个疯狂的资本故事。

9月1日,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预计一周内即可获得药品批准文号。

作为此次甲型H1N1流感中率先研制出疫苗的企业,位于河南新乡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兰生物)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8月31日,华兰生物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第二针接种后第14天的血清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五个剂量组的抗体保护率均大于94%。8月24日,华兰生物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了注册申请。同时,华兰生物正式启动了H1N1疫苗的分装,截至8月25日已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报送了15批H1N1疫苗,该制品如经检定合格,并待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审评通过后,即可正式用于人体接种。

9月,华兰生物H1N1疫苗有望率先获批上市。根据华兰生物之前公布的数据,首批产能可达60万剂,月产量可达1500万剂,年产量将达1.8万剂。有人计算过这样一组数据,如果华兰生物产能充分启动,按照目前流感疫苗的市场价格30元一剂计算,可能实现的月销售额可达4.5亿。而据2008年华兰生物公布的数据显示,流感疫苗的毛利率是67.28%。

与此同时,国家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表示,国家将储备1300万剂甲型H1N1流感疫苗,用于应对可能的甲型流感大面积爆发。这是国家卫生部首次明确表示具体的疫苗收储计划。如果按疫苗30元/支左右估算,国家此轮收储的订单价格将超过3亿元。另有消息称,进一步的储备计划可能将超过1亿支。

如果按照1亿支的储备计划计算,此轮甲型流感带动的H1N1疫苗销售额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一支疫苗引发的故事

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而人们在享受这舒适天气的同时,也得提防甲型H1N1流感的再次来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 伴随北半球天气逐渐转凉,未来2~3个月将是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新一轮高发期。

研制甲型H1N1疫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国也立即启动了H1N1疫苗的研制工作。在国内,流感疫苗的生产企业有11家,其中有莱茵生物、海王生物、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在这11家公司中,天坛生物作为中国生物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一个上市公司,占据了很多疫苗产品90%的市场份额,是毋庸置疑的疫苗行业龙头。但是,单从流感疫苗领域这块来说,后起之秀华兰生物所占市场份额却居首位,2008年市场占有率为国内总量的20%。

6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宣布11家疫苗企业可申请生产H1N1疫苗。此时,各大疫苗生产企业争分夺秒,迅速对这一世界性问题做出反应。而作为我国最大流感疫苗生产企业的华兰生物,显然抢到了先机。

为什么华兰生物可以率先获得毒株?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华兰在技术上和生产资质方面过硬的优势使然,“低剂量的流感疫苗效果欠佳,病毒剂量在30微克以下的疫苗都没能激发出足够的抗体,华兰疫苗由于生产设备全是国际领先设备,所以完全具备了30微克以上疫苗生产能力,而其他厂家可以说生产工艺远远落后于华兰”。

6月3日,第一批研制疫苗的毒株抵达河南省新乡市,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该毒株的企业。随后,包括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内的十家企业相继获得了毒株。

6月12日,国际制药业巨头瑞士诺华公司宣布,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属世界首例。6月22日,华兰生物生产出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属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

下线后的疫苗在经过14天左右的生物、生化实验后,在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下,H1N1疫苗于7月份进入临床观察期。7月21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接种了第一针用于临床研究的试验疫苗,随后北京、江苏的4000多名志愿者开始大规模接种。

华兰生物H1N1疫苗的成功研制带来了其股价的一度涨停。流感概念个股受到资金的追捧,海王生物、达安基因、莱茵生物、天坛生物等目前均强势涨停。在此期间,因为公共传媒出现过多关于华兰生物流感疫苗的相关信息而影响股价,公司股票于6月23日开市时起被临时停牌。同时,其余HIN1疫苗相关企业也被要求低调和不许炒作。

基于华兰生物疫苗与血液制品的龙头地位,方正证券预计2009年、2010 年的华兰生物每股收益达到0.92、0.89 元,并给予其“增持”评级。

 

H1N1疫苗带来的商机

谈到当前的H1N1疫苗市场,大多数人都在引用以下很容易让人激动的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苗年需求量约为49亿剂,这是一个千亿元的大市场。

而在国内,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袭击,中国政府计划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与措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到9月底生产出可供中国1%人口使用的疫苗,那就意味着需要生产1300万人份疫苗。

就在8月21日,北京召开了“甲型H1N1流感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不少与会专家认为,秋冬季节可能会发生更大规模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而且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不排除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

“若秋冬季节甲型H1N1流感大爆发,流感疫苗企业将显著受益于疫苗需求的增加,疫苗生产企业将会有投资机会。”申银万国分析师娄圣睿指出,若秋冬季疫情大爆发,政府可能会将订单数量由1300万人份(占总人口1%)增至6500万人份(占总人口5%)。

同时,有消息称为应付疫情,香港政府表示将斥资7亿港元,公开招标购买最多600万剂甲型流感疫苗。有业内人士指出,眼下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苗产能不足,发展中国家有进口疫苗的需求,华兰生物等产能较大的企业可能出口疫苗至发展中国家。

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和储备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疫苗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内可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企业有北京科兴、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10家,在疫苗生产能力方面,北京科兴年产能为2000万~3000万支,而华兰生物产能最大,具备日连续处理20万枚鸡胚的能力, H1N1流感疫苗的日产量可达60万剂,月产量可达1500万剂,年产量可达1.8亿剂,占到国内企业H1N1疫苗产能的一半。

虽然疫苗的最终生产价格没有确定,但疫苗生产企业却是主要的受益者。娄圣睿表示:“根据目前的疫情形势和国外政府订单情况,我们判断国家收储可能性较大。若国家收储,公司作为流感疫苗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将承担生产任务并获得合理利润,全年业绩可能超预期。”

目前,北京科兴对外披露称已获得北京疾控中心500万人份疫苗订单,华兰生物未传出订单消息。“公司已经为规模生产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如设备、原材料方面等。”该公司负责人对外表示。然而由于规模生产量得看市场需求量来定,公司目前还没有对市场需求量作出预计。因此,生产甲型流感疫苗将对公司业绩有多大程度的提升还没办法预计。

 

产业链挖掘正当时

在这场对抗甲型H1N1流感的“战争”中,华兰生物是大赢家。随着H1N1疫苗研制工作的步步推进,华兰生物的疫苗业务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立于1992年的华兰生物,位于河南新乡,是从事血液制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以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丙球为主打产品。2004年6月,华兰生物在A股挂牌上市,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兰生物已成为国内拥有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血液制品企业。

华兰生物在保持血液制品领先的同时,积极向疫苗领域延伸,2005年,已经完成上市融资的华兰生物决定将疫苗业务剥离出来,单独成立子公司。华兰生物高起点、高标准地跨入了疫苗领域。

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800万元,其中华兰生物出资2850万元,占其注册资本的75%,经营范围为生产各类疫苗、基因工程生物产品。在硬件方面,起步较晚的华兰生物反倒具备了某些后发优势,建设了占地300亩的高标准厂房,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疫苗生产设备。华兰生物还在太行山脚下投资了禽业公司,引进美国海蓝白种鸡生产优良无免种蛋,成为国内疫苗企业中首个投资种蛋的公司。

随后,华兰生物疫苗业务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继2008年推出流感疫苗之后,今年的7月13日,华兰生物公告称,公司收到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文号。华兰生物疫苗产品又添新军,成为国内第三家ACYW135群流脑疫苗生产企业。另外两家生产企业是浙江天元和北京绿竹,都从2008年开始上市销售。ACYW135群脑疫苗是自费接种疫苗,毛利60%以上。而根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数据,2008年全国共批签发ACYW135群流脑疫苗578万人份,而2009年上半年就已经批签发881万人份,市场需求极其旺盛。

事实上,华兰生物是中国疫苗行业中的后起之秀,直到2008年首个疫苗产品——流感疫苗才上市。不过,流感疫苗甫一上市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484万人份流感疫苗实现销售收入7300万元,一举拿下国内流感疫苗20%的市场份额,毛利率高达67%,超过了血液制品59%的毛利水平。对于华兰生物来说,疫苗正成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记者,血液制品与疫苗产业会把华兰生物打造成生物制药领域最大的赢家。应该说华兰生物开拓疫苗领域是非常明智的,突破了单一血液制品带来的发展瓶颈。

2009年华兰生物将上市两个疫苗,同时多个疫苗处于报批阶段。其中即将推出的乙肝疫苗拥有广阔市场前景,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约3亿人,中国有1.2亿~1.5亿人,其中4000万人是乙肝现症患者,年治疗费用1000亿元以上。这个广阔的市场会给华兰生物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销售渠道上,华兰生物借助血制品经销商渠道销售,费用支出有限,后续流脑疫苗和乙肝疫苗上市将会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郭凡礼指出,华兰生物此番进入疫苗行业,将可以形成血液制品和疫苗产品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态势,也同时解决了公司盈利渠道单一的问题。

“甲型流感疫情的突然爆发,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流感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流感疫苗的需求还会因此得到较大增长。公司流感疫苗业务2009年也将有不错的表现。”华兰生物总经理林小军表示,根据国际疫苗产业的发展经验和疫苗的产品特性,依靠单品种疫苗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凭借强大的研发平台才能不断推出适合市场的疫苗品种、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我国疫苗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是有价疫苗市场的最终趋势。

 

千亿疫苗市场的背后

这场甲型H1N1流感的危机已经转化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机遇。另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估计,中国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080亿元,按此计算,中国疫苗市场总额在千亿元左右,“中国疫苗市场潜力巨大”。

自1980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球疫苗市场增长了10余倍,自2001年,在病毒高发和新型疫苗研发热潮的刺激下,2001年~2005年的五年间疫苗行业的年复合增长达到了17%,远高于同期处方药市场的增长速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及民众对防疫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疫苗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同时,疫苗接种率低也导致了这个市场存在极大的潜力。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流感疫苗年使用数量在2000万剂次,接种率不到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5%至20%的接种率,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3%的平均水平。

我国许多疫苗品种的产能严重不足,生产技术急需提升。比如,我国每年需百白破疫苗6400万人份,麻风腮疫苗3200万人份,但目前我国每年仅能生产百白破疫苗1800万人份,麻风腮疫苗600万人份,产能缺口巨大。

面对巨大的产能缺口,企业的产能扩张冲动在所难免,而资金的匮乏又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难题。

今年2月27日,华兰生物疫苗公司向中国银行新乡市胜利路支行申请贷款2000万元。6月3日,疫苗公司又向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工商银行新乡市分行共申请到4000万元贷款。华兰生物7月1日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因运营资金不足,向公司股东新乡市华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新乡金康生物分别借款2000万元,借款期限为两年。

然而,巨量的产能却没能为华兰疫苗带来相应的收益。因为疫苗受生产季节性的影响,今年1~9月,华兰生物都可能没有效益。

无独有偶,其他的疫苗企业也面临资金难题,北京科兴过去六年从北京银行获得贷款的总和仅为6500万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疫苗企业的产能扩张应保持谨慎态度。这也有前车之鉴,在“非典”和禽流感之后,国内SARS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相关的开发企业也遭遇了较大的风险。

然而,对于H1N1疫苗的上市,相关企业还是信心十足:“所有的准备都将可能是多余的,我们仍应尽全力准备,因为我们无法预计疫情何时爆发。”

 

 

 

【延伸·关联人物】

 

林小军: 最佳CEO的成功标杆

文| 本刊记者  王振芳

 

 

林小军对疫苗的广阔市场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巩固公司血液制品业务的同时,高起点地跨入疫苗领域。

 

 

在这次H1N1疫苗的研发过程中,华兰生物走在了前列,得到了人们最大程度的关注。提到华兰生物,就不得不提到其总经理林小军。

2009年7月,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最佳CEO排行榜上,林小军名列第八位。其上榜理由为:三年来,林小军为华兰生物的股东创造了17.92%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远远高于2.14%的行业平均水平。

时间追溯到2005年,刚满四十岁的林小军加盟华兰生物。彼时,华兰生物已经成功在A股挂牌上市,完成上市融资的华兰生物开始涉足疫苗业务,来突破单一血液制品带来的发展瓶颈。考虑到战略的需要,董事长安康决定将疫苗业务从华兰生物剥离出来,遂单独成立了子公司。那么,由谁来替他执行这个规划成了安康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时,林小军进入了他的视野。

林小军在生物制品领域已经有将近20年的工作经验。1987年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林小军就进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致力于生物制品研究,一干就是15年,之后他又分别在中美合作的简纳天士力和民营的宁波荣安公司主持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华兰生物一直坚持引进优秀人才的战略,这是我们引进人才战略的重要一步。”董事长安康肯定地表示,正考虑进入疫苗领域的华兰生物选择了林小军,看中的也是他的实力,林小军的任命获得了董事会的全票通过。

林小军对疫苗的广阔市场前景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巩固公司血液制品业务的同时,高起点地跨入疫苗领域。从厂房设备建设,到人员培训,从推进产品研发到临床观察等等,林小军事事亲力亲为,时时高标准要求。在疫苗的前期投入阶段,林小军首先在硬件方面采取了高标准的要求,从厂房规划到建筑工地施工都参考了国际最领先的技术标准。同时,引进美国的全自动鸡胚接种机,用于疫苗研究的鸡胚,也是从美国引进的海蓝白种鸡生产的优良无免种蛋。

同时,林小军还特别注重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新产品。

“然而不管是创新力度的加大还是研发领域的深入,都离不开人才。”在高标准要求的同时,林小军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目前,在华兰生物,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71人,占职工总数的81.35%,其中高、中级职称83人,直接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68人,占职工总数的15%,其中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特津专家、高级工程师18人。

虽然林小军平时就住在员工宿舍,但是他经常忙得连宿舍都很少回。尤其是在最近公司疫苗临床测试和报批的关键时刻,林小军更是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出差成了家常便饭,经常要省内省外地跑,“林总又出差了。”这是最近找他的人经常听到的回答。

林小军的努力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收益,根据华兰生物公布的2008年年报,今年他的年薪增加了53.7%,达到了30.73万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