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两则
(2014-07-28 11:21:39)
标签:
娱乐 |
文字依赖症
几乎每一帧画面都能用文字来表达,这是韩寒的长处,却也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如果非得描述《后会无期》的故事,韩寒似乎该考虑购买一下《西游记》的版权,《女儿国》是明证,不同的是,西游师徒是在坚定中迷茫,而《后会无期》,则是迷茫中否定,倒是大多数人的状态,只是,这些是靠说的。
影像与文字各有拥趸,各家长短我们暂不计较,只是区别甚大,贾樟柯那句“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的台词念出来时,只有文字上的承接,缺乏影像上的铺垫,败笔明显,在这方面,韩寒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唯一一个不需要文字陪衬的画面来自临近结尾处,一个卫星升向太空,消解了正在发生的所有矛盾,却忽然爆炸。人生会发生奇迹,然而奇迹并不是什么励志故事,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过客的设计却不是问题,王家卫谈《一代宗师》,也说其实每个人都只是我们的过客,只是颇受诟病的张震尚且扬武香港,而《后会无期》的叙述者胡生却不再有踪影,这个步子跨得有些飘忽。
况且,送人远行是构不成什么戏剧冲突的,严格来说,这里更像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漫无目的可以自由挥洒,但同时也扼杀期待,最终的告别,更像一种形式上的结束,香港早期电影的传统是打出一个大大的“完”字,无可奈何的感觉。
浮尘与灰土,轻描与淡写,说得太多,做得太少,表达太多,深入太少,有些歌可以删,有些警句可以删,有些节奏,需要重剪,韩寒太不自信了,把自己束缚在文字的框框里,举棋不定,终留遗憾。
2
背道而驰,与野蛮冲撞
《后会无期》我给两星半,没够着及格线,但面对太多漫无边际的粗暴影评,总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我们都活在套子里很久,守规矩的,不守规矩的,其实都有自己严格的一套体系,你批评它与经典电影背道而驰,并表示愤恨,不代表这种背道而驰就是负面。我们谈的不是技术,是技巧,任何的技巧都是先破后立,你可以否认雏形的幼稚,但不能否定雏形的意义。
《后会无期》的特别性在于它与韩寒小说的一脉相承,那种幽默与文艺的夹杂风格是其写小说一路以来坚持下来的,不管你认为是好是坏,它仅属于韩寒一人,别人拍不了这样的电影,《一座城池》便是例证。从泛义的角度来说,这属于作者电影,韩寒一人掌控着所有的层面,只是不同的是,作者们为自己负责,韩寒,则是为读者粉丝们负责。
在电影的范畴中,这是例外的,但在韩寒的语系中,这却是守旧的。你可以在他的其他小说里找到钟汉良这个角色,于小镇上开个修车行在很多小说里都出现过,你也可以找到温水煮青蛙的桥段,甚至妓女,甚至陈乔恩那皮笑肉不笑的“呵呵”。但我们总是反对例外,我们找情节,觉得温吞如水,我们说风格,说它四不像,我们谈表达,认为浮光掠影,但谁又规定人物经历了事件一定得成长呢?谁又规定探讨人生一定需要一个结果呢?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喜欢用“野蛮冲撞”来形容这部电影。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得到韩寒刻意与常规保持距离,摄影机跟随着行驶的车辆,画外音是收音机里的电话直播,电话无征兆切断,车辆转弯,摄影机却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向前……你可以理解它想表达什么,但也可以批评为没有章法,野蛮得很。
韩寒在写小说时宣称不看别人的书,拍电影时也没有说过多少别的导演,但背地里必然是下了一番功夫。只是与别人不同的是,别人是学习,他是避免。这里面自信与自卑同时存在。而呈现的效果,就是没有章法。没有章法不见得是坏事,不破不立,早年接触思想,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摧毁,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那是后来的事。
韩寒的体系是他自己创立的。如果放在一个小众作者电影的角度,我们会给他更多的包容,甚至推荐,但韩寒的名字与大众文化联系得太紧密,他必然是个大众的符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他放到世俗的框架里来衡量对错。我们欣赏把商业片拍得中规中矩的徐峥,但不会欣赏把商业片拍得奇形怪状的韩寒,只是我们身处的评价体系不同。
这么说并非是说韩寒的这次尝试就是成功的,相反,我依旧觉得失败,一个简单的道理,贾樟柯在说出“大人只看利弊”的时候毫无逻辑感,只有文字上的承接。韩寒还不懂如何运用镜头说话。
我扣除的两颗半星基本都是在镜头和节奏上面,故事、风格、表达,哪里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