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正在发生变化。很多人愿意赋之于意义,好,或者坏。没那么吓人,这仅仅变化而已。
有人喜欢吃大餐,就得允许有人吃快餐,有人把电影称为作品,就得允许有人拿它当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时代3》就是一部快餐商品。这是和前两部截然不同的一点。
早在2013年,我们便疑惑过《小时代》系列的成功,并为其输出的价值观争辩不已,我们愿意去思考这样的价值体系之所以成功的缘由,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都错了,《小时代3》里的郭敬明刻意扭转了前两部的价值取向,于是看起来,剩下的所有更加不值一提,但它依然取得了成功。说到底,电影的成功与否与电影本身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可以从郭敬明的言论中寻找到这部电影的属性,他精确地划分观众人群,精确地满足各种需求,精确地把控演员分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与《喜羊羊》、《铠甲勇士》投放玩偶市场的行为没什么太大区别,商人郭敬明只是用电影这样一种载体来实现其商业目的而已,甚至我们可以说,此电影,早已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那种电影,它只是一个随机态的物,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本书,甚至可以是邻居家的一条待售的狗。
说空洞也不必带上浮华二字,如果真的浮华到极致,《小时代3》尚有作为电影的价值,少年们的喜欢也不应当作借口,我们的少年时代,照样有不堪的李小刚和金顶神功,它们消失原因毫无二致:没有价值。我们今天看《小时代3》的卖萌卖腐或者美图秀秀,在技术发达的明天,早晚会有其他更直接的渠道来看到它,完全可以避开电影的载体,而作为形式上古老得令人发指的电影,也迟早被少年们所抛弃,它承载的,或许回归到最古老的两个功能:视觉奇观以及讲故事。它不会再是流行的产品。
但,变化是逐步发生的。《小时代3》或者《爸爸去哪儿》还会炫耀一段时间,至少在目前这个金钱主宰的社会里看起来是这样,这无须让人痛心疾首,毕竟,只是电影作为电影又多了一项功用,喜欢电影的人不会把《小时代3》放在眼里,喜欢《小时代3》的人也不会理解电影的价值与意义,本就是互不干涉的两个群体,正如喜欢吉卜力玩偶的人不会在意喜羊羊系列到底卖了多少钱一样,毫无意义。
我们总要宽容地看待一切,否则这个世界早晚会让你堵塞得透不过气,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小时代3》至少提供了十多岁少女们去影院的动力,当然,这里的郭敬明或者《小时代3》都不再是唯一,它可以换成EXO,或者TFboys,只是作为一部作品,它早已丧失掉一切可讨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