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夺宝队》,被道德优越感绑架了的人
(2014-04-10 13:45:14)
最近很多人在看一部《盟军夺宝队》的记录片,当然不是乔治克鲁尼的电影,却异曲同工,散乱得一塌糊涂,但说起来,那些珍贵的照片纪念还是会让人动容,就像电影版的结尾,但也仅止于动容而已。
乔治克鲁尼的困惑在于他再也回不到《晚安好运》的状态了。尽管他眼光一如既往地好,比如今年的《为奴十二年》,但也只是眼光而已。《盟军夺宝队》的眼光同样没有问题,夺宝、秘史,再加上那么多老戏骨的助力,看上去是一出赏心悦目的完美大秀,但事实上呢,你在那些老相识的笑话里浑身困乏。
当然不能是演员的问题,而是那个一度被捧为天才的克鲁尼先生失去了他作为天才的想法。兴许他是太过钟爱这些人物这些故事,你看不到他有任何有分量的取舍,甚至你叫这部电影为“盟军夺宝队轶闻故事集”都可以,但是,这样散乱下去的结果恐怕会让所有人不知所谓。
这不是在讨论这个题材值不值得拍,而是这个题材应该怎么拍,如果说果真要拍个保卫古迹的故事,那么这里的动机甚至困难的设置在这里都有问题,即使是牺牲的两个队员,电影的交待也是含糊不清,乔治克鲁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平衡这些老家伙们的戏份上面,这让整部电影平淡无比,像拉家常,东扯西扯你的邻居生活,却没想过,我才搬来第一天,还没有与任何人见面。
影片的几个主角着力平均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人多戏少就需要更精练更有代表性的表达,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时间却被浪费在一些可有可无的鸡毛蒜皮之上,或许乔治克鲁尼认为这是从细节看人物的合理表达,但这些细节既不突出又不怪异,再多的表达也只让人们觉得这些只是普通人而已,同样手段的《十二罗汉》明显清晰许多,那也是乔治克鲁尼的作品,不过只是参演。
直到结尾,克鲁尼才把他的目的说出来,“谁会记得那些牺牲生命保护它们的人”,镜头上是年轻男女的欣赏,我不得不说,真是反感这样的道德绑架,如果我们欣赏任何一部艺术品都需要记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人,那未免太过矫情了,那我们是否记得那些创造它们的工匠?那我们是否还得记得那些鼓励创作的路人?是否遗忘真的就是一种道德败坏?
但显然,这样矫情的道德说教就是电影的出发点,一路正义一路高歌,甚至忘掉了怎么去说故事,乔治克鲁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中不能自拔。如果我是克鲁尼,我会为拍出这样失掉水准的电影而羞愧,但显然他没有,他已经成了一个被绑架的人。
说到底,只是头脑不够清醒而已。
乔治克鲁尼的困惑在于他再也回不到《晚安好运》的状态了。尽管他眼光一如既往地好,比如今年的《为奴十二年》,但也只是眼光而已。《盟军夺宝队》的眼光同样没有问题,夺宝、秘史,再加上那么多老戏骨的助力,看上去是一出赏心悦目的完美大秀,但事实上呢,你在那些老相识的笑话里浑身困乏。
当然不能是演员的问题,而是那个一度被捧为天才的克鲁尼先生失去了他作为天才的想法。兴许他是太过钟爱这些人物这些故事,你看不到他有任何有分量的取舍,甚至你叫这部电影为“盟军夺宝队轶闻故事集”都可以,但是,这样散乱下去的结果恐怕会让所有人不知所谓。
这不是在讨论这个题材值不值得拍,而是这个题材应该怎么拍,如果说果真要拍个保卫古迹的故事,那么这里的动机甚至困难的设置在这里都有问题,即使是牺牲的两个队员,电影的交待也是含糊不清,乔治克鲁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平衡这些老家伙们的戏份上面,这让整部电影平淡无比,像拉家常,东扯西扯你的邻居生活,却没想过,我才搬来第一天,还没有与任何人见面。
影片的几个主角着力平均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人多戏少就需要更精练更有代表性的表达,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时间却被浪费在一些可有可无的鸡毛蒜皮之上,或许乔治克鲁尼认为这是从细节看人物的合理表达,但这些细节既不突出又不怪异,再多的表达也只让人们觉得这些只是普通人而已,同样手段的《十二罗汉》明显清晰许多,那也是乔治克鲁尼的作品,不过只是参演。
直到结尾,克鲁尼才把他的目的说出来,“谁会记得那些牺牲生命保护它们的人”,镜头上是年轻男女的欣赏,我不得不说,真是反感这样的道德绑架,如果我们欣赏任何一部艺术品都需要记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人,那未免太过矫情了,那我们是否记得那些创造它们的工匠?那我们是否还得记得那些鼓励创作的路人?是否遗忘真的就是一种道德败坏?
但显然,这样矫情的道德说教就是电影的出发点,一路正义一路高歌,甚至忘掉了怎么去说故事,乔治克鲁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中不能自拔。如果我是克鲁尼,我会为拍出这样失掉水准的电影而羞愧,但显然他没有,他已经成了一个被绑架的人。
说到底,只是头脑不够清醒而已。
前一篇:《盗马记》,无可奈何李志毅
后一篇:《起风了》,收敛情绪,临别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