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最不可能的杜琪峰
(2013-04-15 12:35:30)早在许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埋怨审查制度的苛刻,那时候的香港导演活脱脱一幅受害者的模样,双版本一词甚嚣尘上,《无间道》双版本,《豪情》双版本,以及杜琪峰所有电影的双版本。如此看来,杜琪峰是最不可能在内地拍摄警匪片的导演。
也仅仅是在一年前,我们开始被连续多年的粗制滥造惹怒,香港导演们借着审查的外壳推脱责任,连《精武英雄》这样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烂片味道的电影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审查删得太多,香港导演成为一群不受信任的群体。
然而,就是那个最不可能融入内地的杜琪峰拍了一部《毒战》,从哪方面看都是香港回归之后的最佳合拍片,这似乎给刚刚在香港影视博览上抱怨过的刘伟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空口说了那么多年的"真理",被简单的一个事实给掀翻了。
有两个标准可以评价这部杜琪峰电影。第一,在杜琪峰的个人体系里,《毒战》算不得个人最佳,甚至连前三都算不上,最多算是中等偏上。第二,在内地警匪片的体系里,它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你很难找出与之抗衡者。
你很难想象有关部门会让这样的电影堂而皇之:内地警察有如勇夫版无能(学校之战与仓库之战)、犯罪分子遍及整个社会网络、结局是警察全军覆没……更不用说那些接近猎奇式的展示了。
你也很难想象杜琪峰依然会保持水准:剧情的钧力异常饱满、内地与香港演员难得很协调、香港七人组依然是银河范儿,直截了当地说,杜琪峰在这个条条框框里没有乱了半点分寸。
于是仅凭于此,《毒战》就值得我们赞叹,但赞美归赞美,很多人还是把尺度的突破与影片的质量搞混了。
正如前面所说,《毒战》在杜琪峰作品中是前三不入的,放诸银河映像的历史,那几乎排不上名,杜琪峰有意收敛精致,却同时暴露出许多缺点来,有人会说像电视剧,这个意思是镜头配乐处于一种不连贯和平庸的状态,杜琪峰甚至收敛了赖以成名的场面调度,所以你看小学门口那一场,三个小孩和黄奕的位置作用完全没发挥出,真成了一场八十年代的混战了。
但尽管瑕疵无数,我还是愿意将其当作合拍片的标杆来看,《功夫》太天才,就是周星驰自己恐怕也再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一代宗师》太个人,王家卫的作派还是希望不要有人去学才好,剩下的可供参考的品质电影,就只能轮到《毒战》了,那些抱怨审查的香港导演们,你们可以把它当参考书一般接二连三地观摹几遍,没有坏处。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权力运动的结果,但正如你写稿一样,在熟悉了规则之后,删与不删就不再是单方面的事,没人愿意把好句删掉,你也别把自己当作吕不韦,责怪之前先反观一下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