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境遇:你满怀期待又很努力地想进入对方,对方又是一幅“路边的野花随君采”的姿态,但两个世界的体热终究无法结合在一起,你看头发是一个BUG,看眉毛是个BUG,甚至连呼吸体味也是一个BUG。我当然是在说电影,这个电影的名字叫《爱情银行》。存储爱情的银行?当然是个BUG!
我们常说作为导演要有想象力,这想象力当然不止《时间规划局》、《人生遥控器》一种,可即便如此,《爱情银行》的设定也暴露了编剧想象力的缺乏,非科幻的设定让电影流露出学生般写实的幼稚,我记得我上中学时就爱写路边遇到个乞讨的老人,为了一块钱追我半天,让我良心触动之类,这是幼稚的幻想,甚至谈不上幻想,《爱情银行》也如是,银行存在的必要性不说,爱情持续的重要性不谈,甚至连主人公相遇的契机,男主新生的契机都避而不谈,硬生生地给了观众几个相遇相识相爱的片段,恐怕从电影的一开始,观众能否进入剧情都成了问题。
这是想象力的问题,从设定上面就无法自圆其说,直到爱情故事也弄得手忙脚乱了,男主的生硬,女主的符号扁平,你甚至会怀疑,这样一个剧本究竟是怎样能被投资人审查通过的?或者投资人心中想的只有大波,而根本不在乎大脑。
这是一个诡异的现象,没有才华的导演碰上一个没有头脑的投资人,因为一些不可知的原因拍摄了一部让人痛苦的电影,却占尽资源,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人心痛。电影不好,只是一部电影的事,规则不对,却是接二连三可遇见的灾难。你们说分级制你们说好莱坞,我觉得迫在眉睫的,却是各大公司的剧本审查制度,在好莱坞,剧本不好是可以撤资的,当然,在中国也可以,只是各大公司的老板们,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剧本的好坏,爱情银行?稀奇!浪漫爱情?好卖!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投拍了。拍完了不管好坏赶紧上映,谁管名声好与坏,不知道好莱坞那些大牌明星眼睁睁看着自己早拍完的电影被左改右改最终还是无法上映发售影碟了事的会是什么感觉。
不说优劣,单是心态就没有摆正,这叫没有敬畏之心。编剧在糊弄,导演在糊弄,投资人在糊弄,演员在糊弄,在这个糊弄的大染缸里,已经到了无所谓谁是谁非的地步,就像影片结尾那个把“银行”变成“很行”的段子,拜托,只要认识电脑的人恐怕没人没听过这老得掉牙的段子了吧,堂而皇之地当作影片转折要素,这不是糊弄,谁信?
说这么多,倒不真的因为电影一文不值,只是从中确然折射出的问题太多,尤其是占据这么好的资源的时候……说起来,早早成名的戛纳影帝夏雨是愈发不会演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