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逆光飞翔》,怎能把优秀变成了平庸?

(2013-04-15 12:26:04)

《天黑》和《逆光飞翔》的区别在于,前者短小精致,后者臃肿散乱,前者简单直接,后者枝蔓乱生,前者在毫无经验的前提下乱搭乱撞杀出一套独特的血路,后者在体系和资金的压力下愈发走向平庸。《天黑》是《逆光飞翔》的前身,《逆光飞翔》是《天黑》的精装版,可惜的是,这个精装版显然没有了这个前身的有趣。

《天黑》中我最喜欢的有两个段落,一是黄裕翔与张榕蓉的相遇,一个失恋一个迷茫,在天黑的钢琴声中张榕蓉忽然开场又哑然失声,这是影片情绪上的宣泄点,大俗,但感人心脾,可以视为两条线索的交融,简洁有力,而《逆光飞翔》,两人相溶相交的散章颇多,却在无形中让力度消失殆尽,显得杂乱无序。

《天黑》的另一处精彩则是来自于车中黄裕翔的话,在外景迅速飞逝的列车中黄裕翔倾听着各种声音,说他从小就开始把各种声音录下来听,汽车的,火车的……这种氛围很有王家卫的风格,都市、快节奏、安全感,以及主人公敏感而孤独的内心,后来听说影片被王家卫看到了,心想真是投其所好,及至《逆光飞翔》打上泽东电影公司的标志时,却发现一切都变了,这一段被硬生生地切成了三个段落:听声、列车、叙述,“听声”尚算精彩,“列车”则毫无光芒可言,而“叙述”,转由李烈之口快速而急匆匆地说出,那些意韵瞬间消失,变成了过场。

由此可见,表演和本色的夹杂是总会出现一些违和的。

《天黑》解决这种违和的办法很简单,记录式的镜头关注在有意无意间让这份违和变得顺理成章,而《逆光飞翔》将记录的元素则全部抛弃,这本来作为剧情长片来说无可厚非,但尤其是李烈与黄裕翔对戏时缺陷便显露了出来,李烈那夸张的表演式风格与黄裕翔接近木讷的本色演出显得格格不入,导演偏偏还喜欢给特写,这样只能让黄裕翔的劣势更加明显。

一个短片能够有机会拍成长片对于创作者来说当然欣喜,当然,欣喜归欣喜,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重复,《逆光飞翔》只是在重复着《天黑》且无限拉长而已,因此填进去的种种枝叶反而显得无比单薄,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被转变为励志的恶俗,纵然说,这是为满足观众需求而作,只是如此做法,平添了几分圆滑,让这个电影陷入流水线制造的境地。这么说倒不在于影片质量有多差,《天黑》的底子在那里,即便增添了一些恶俗也圆滑,影片还是在可看的范畴之内的,只是作为新导演来说,张荣吉的大银幕初试身手,未免太低端而小心了些,让人看不到他的未来。

也许最初的创造力才是美好的,这份创造力一旦涉及金钱,就变了味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