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暗骑士崛起》的一些挑刺……
(2012-09-03 11:28:03)
标签:
诺兰华尔街黑暗骑士崛起《蝙蝠侠》复仇者联盟杂谈 |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双重标准。放在电影这里来看,大约就是鼓励与挑刺,都是超能英雄,我们对《复仇者联盟》和《蝙蝠侠》的看法就相当矛盾,《复仇者联盟》,我们更多的是鼓励,讲顺了故事,提供了奇观,这对于爆米花电影来说已经足够,而《蝙蝠侠》,尽管从质量上来说可能要高些,但我们更多地是愿意去挑刺,毕竟,这是诺兰的作品。
不要以为这对诺兰有什么不公,作为拍摄过《记忆碎片》、《黑暗骑士》和《盗梦空间》的导演来说,他有理由接受人们的挑剔,如果换作其他商业片导演,可能我们甚至懒得去关心。
《黑暗骑士崛起》是部失败的电影,即便我们给它打到七八十分也是如此。连续两部颠峰的诺兰似乎有些畏首畏尾了,他似乎生怕他的影迷的失去,于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看到丝毫的新意,有的只是业已成功的诺兰元素的重复堆砌。这是一部臃肿的电影。
和前两部不同,诺兰在《黑暗骑士崛起》里设置了一个无比庞杂的故事线,除了已有的蝙蝠侠以及周遭众人的存在外,他还给反派设置了两条线索,此间夹杂了忍者大师、流放、幕后黑手等诸多元素,而正派之中,猫女和罗宾也承担起极重的戏份出场,这四条线索的增加使得整个故事的信息密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如果你没有看过前两部,在这里恐怕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
不止如此,影片所"塞"入的社会元素也达到了诺兰电影的最高峰,贫富差距、占领华尔街、法国大革命、政府的自私自利,这些元素让电影的格局显得前所未有的宏大,一向对宏大叙事有把握的诺兰此次似乎信心满满,但是,这次他失策了。
尽管有着164分钟的长度,但电影依旧存在着虎头蛇尾叙事断裂的情况,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终极反派米兰达,从开始的被信任,到与贝尔上床,直至最后的反转,整个转变过程生硬而缺乏逻辑连贯性,以至于诺兰所设计的一文一武两大反派最终变成了单一的武力展示,我们知道,一个单靠武力出现的反派是最低级的设置,米兰达的被忽略,导致了影片的档次直线下降。
即便是那些为知识分子所联想与赏识的社会政治因素也是如此,打劫证券所有头无尾,而戏份最多的底层暴乱,等到蝙蝠侠回来后自然消失了,根本不愿意多交待一笔。被忽略的还有人们得知谎言后的心态,这种信仰崩溃的时刻居然就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实在让人遗憾。《黑暗骑士》的成功并不只是有个小丑,而是在小丑煽动下人们,包括蝙蝠侠的变化,而诺兰似乎对人民的兴趣不大,他更愿意把这个当作讨好观众的元素来运用。
或者说,诺兰一向如此,非线性叙事(主观叙事与交叉剪辑)、快速剪辑、宏大场面,你很难说得清哪些是诺兰对于商业大片的贡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作者化大片的进程上牢牢地把握着他自己的一个度,不至于太过,也不至于太俗,他就那么拿捏着这个范围,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主,《黑暗骑士崛起》便是如此,急于讨好观众,结果变成一出臃肿的大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