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英雄》,名不符实的宠爱
(2012-07-27 16:49:52)
标签:
杂谈 |
作为被好莱坞侵占日久后出现的华语商业片,《痞子英雄》是被宠爱的,无论在声势或者评价方面,我们都愿意给予这部“敢”直面好莱坞的商业片以最好的待遇,然而,无论是我们还是你们都明白,这样的宠爱是名不符实的。
即便以最庸俗的商业英雄片概念而论,痞子与英雄的困境都未免有些隔靴挠痒,我们记得那条著名的商业定律:英雄必须身处困境,而这个困境是非他解决不可。这是第一阶段的内容,而无论是痞子,还是英雄,显然都没遵循这条定律,一个是无意中卷入,却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完全置身事外,一个是主动介入,却只靠外界信息推动剧情发展,本意为悬疑,电影也的确给了一个大的让人好奇的迷团,然而这个迷团却是主动公示结果,而几乎与两位主人公的努力无关,这种游离的做法更适合的是拍摄一部风格独特的电影,比如年初的那部《逆战》,而非这样的剧情片。
在人物设置上,我们称其为《痞子英雄》,原意是两条线其头并进的,然而缺失了电视剧版周渝民角色的“双雄”路线到了电影版便有些行不通了,整部电影更像是“英雄”的单兵作战,黄渤的作用只是偶尔的插科打诨,假设我们删去了黄渤后来的戏份我们就发现,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实际上影响不大,这成了一个英雄个人的故事,“痞子”,只能算是配角,但电影却夸大地使用了大量篇幅来营造两人携手,给人造成一种“双雄”的错觉,实际上,这个设定是不成立的,这使得原本应该紧凑的故事变得有些松散,再加上前面所说剧情发展全靠外力推动,电影所呈现的最终效果便让人难以入戏了。
再者是关于商业片的定调上,商业片很多时候都在迎合观众的心理或者生理需求,所以难免不加入大场面,种种爆破戏,枪战戏,打斗戏的确振奋了人们的神经,然而有一个词叫审美疲劳。我们不能不说在电影中加入大量直升机与飞机戏对于一直以来小家子气的华语电影来说有着一种振奋的作用,但放在世界范围来说,这样的戏未免有些太过平常,偶尔点缀即可,多,则无益,除去中间的戏份,从开头到最后所一直渲染的就是这种“飞机戏”的“大场面”,然而苦于我们没有太多的积累,这些戏份在挑剔的观众看来实在是稀松平常,到了最后,我们往往觉得冗长无味,这分明是舍本逐末的后果。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噱头与点缀,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剧本能够扎实点,表演能够优秀点(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表现都很难用及格来形容),再加上大场面的噱头与几句笑料的点缀,那无可厚非,只是,在前两点没有做到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吸引眼球,受损伤的,只能是电影本身。即便是商业片,也不可如此浮躁。
即便以最庸俗的商业英雄片概念而论,痞子与英雄的困境都未免有些隔靴挠痒,我们记得那条著名的商业定律:英雄必须身处困境,而这个困境是非他解决不可。这是第一阶段的内容,而无论是痞子,还是英雄,显然都没遵循这条定律,一个是无意中卷入,却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完全置身事外,一个是主动介入,却只靠外界信息推动剧情发展,本意为悬疑,电影也的确给了一个大的让人好奇的迷团,然而这个迷团却是主动公示结果,而几乎与两位主人公的努力无关,这种游离的做法更适合的是拍摄一部风格独特的电影,比如年初的那部《逆战》,而非这样的剧情片。
在人物设置上,我们称其为《痞子英雄》,原意是两条线其头并进的,然而缺失了电视剧版周渝民角色的“双雄”路线到了电影版便有些行不通了,整部电影更像是“英雄”的单兵作战,黄渤的作用只是偶尔的插科打诨,假设我们删去了黄渤后来的戏份我们就发现,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实际上影响不大,这成了一个英雄个人的故事,“痞子”,只能算是配角,但电影却夸大地使用了大量篇幅来营造两人携手,给人造成一种“双雄”的错觉,实际上,这个设定是不成立的,这使得原本应该紧凑的故事变得有些松散,再加上前面所说剧情发展全靠外力推动,电影所呈现的最终效果便让人难以入戏了。
再者是关于商业片的定调上,商业片很多时候都在迎合观众的心理或者生理需求,所以难免不加入大场面,种种爆破戏,枪战戏,打斗戏的确振奋了人们的神经,然而有一个词叫审美疲劳。我们不能不说在电影中加入大量直升机与飞机戏对于一直以来小家子气的华语电影来说有着一种振奋的作用,但放在世界范围来说,这样的戏未免有些太过平常,偶尔点缀即可,多,则无益,除去中间的戏份,从开头到最后所一直渲染的就是这种“飞机戏”的“大场面”,然而苦于我们没有太多的积累,这些戏份在挑剔的观众看来实在是稀松平常,到了最后,我们往往觉得冗长无味,这分明是舍本逐末的后果。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噱头与点缀,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剧本能够扎实点,表演能够优秀点(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表现都很难用及格来形容),再加上大场面的噱头与几句笑料的点缀,那无可厚非,只是,在前两点没有做到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吸引眼球,受损伤的,只能是电影本身。即便是商业片,也不可如此浮躁。
前一篇:《笔仙》,你把“中国”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