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農作法之二

(2014-06-26 17:28:27)
标签:

耕讀文化

終南山

千竹庵

自然農作法

http://s13/mw690/001NPFH6zy6JYLIL03Gcc&690

潭影空人心

 

自然農作法之五

 

 

1931年,日本人岡田茂吉发表了诗歌“从一片朽叶领略自然轮回的法则”,诗歌中寫道:“土地是物质,物质由土地产生又回归土地。”这种以生命为中心,遵循自然物质循环法则的思想,就是自然农法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国老庄思想在農業中的應用。

 

繼岡田茂吉之后,福岡正信又提出了“自然力农法”——即无肥料、无耕起、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福岡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通过自然的调解能力,平衡和培育日益貧瘠的土壤,以期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环,生長適合人類健康的糧食和蔬菜。

 

無論是人岡田茂吉還是福岡正信,他們的耕種環境都在平原,而如何在山林間耕種,就需要將“自然农法”或“自然力农法”稍作修改,以適應山居生活。這便是“自然農作法”的一個小小的緣起。

 

具體説來是對福岡正信无肥料、无耕起、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的“改造”應用,具體原則如下:

 

第一不耕田耕種時只需臨時挖掘即可,碎石、枯枝、落葉等丟放在田埂上

第二不施肥包括人畜粪便都不用利用腐葉土、雜草堆肥维持和增强地力

第三不使用农药

第四不除草但點種蔬菜種窩周邊的草則要適當除去,以利出苗和生長。對於外來植物和爬籐類植物,如爬山虎、荊棘等,則要除去,以利共生。

 

中國古代有一首《擊壤歌》,據説是堯帝時期人們所唱誦的。《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擊壤,過去詩家註釋為一種遊戲,細考詩意,應該是鐝地擊土的意思,是上古的一種農作方式。人們一邊勞作,一邊歌唱,類似於勞動號子。歌詞是這樣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我們今天提倡自然農作法,不就是爲了追求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麽? 

 

http://s3/mw690/001NPFH6zy6JYLLqe4i02&690

茶庭前的枯山水因爲有了雜草的點綴,更顯生機·閑庭院


http://s10/mw690/001NPFH6zy6JYLJJBSFd9&690

http://s1/mw690/001NPFH6zy6JYLKyvh610&690
竹葉草、紅楓、芍藥、山石·閑庭院


http://s5/mw690/001NPFH6zy6JYLMsPMU64&690

一池水蔥、荷花在雜草、卵石的襯托下更顯蔥蘢·閑庭院

 

 

自然農作法之

 

今日天晴,早齋後例行巡山,這也是古人住山遺規之一,載於宋元清規典籍。

 

蒲澗生綠,萱草吐華,山林間一片安祥興旺景象。

 

山坡下新栽的幼松林裏雜草叢生,掩蔽了點種其間的青豆和秋葵,舉目看去,只望見亂石和雜草。

 

今天天氣涼爽,於是隨手放下柱杖,蹲身開始清除雜草。由於事先沒有準備手套,才拔了一會兒草,手指就被紮破了好幾處。昨晚撫琴,才覺手指滑順,今天又被紮破了。古語雲:“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我輩山居,天天和草葉木刺打教道,琴弦十數日才有時閒摸撫,琴技之不精,琴道之不進,宜也。

 

本來只打算除去部分雜草,但看到被雜草荊棘“欺壓”得幾無立足的幼松和豆葵,順手就將大半箇山坡的雜草清除掉了,用了足足大半箇時辰。

 

看看陽光已漫過山嶺,暫且作罷。撿起柱杖,抹去額頭汗珠,望著挺立在坡頭碎石間的幼松豆葵,心裏充滿喜悅。

 

 
http://s2/mw690/001NPFH6zy6JYLF6WlP31&690
與野草共生的豆苗


http://s7/mw690/001NPFH6zy6JYLFVdvo36&690

http://s7/mw690/001NPFH6zy6JYLGYZca46&690
與雜草共生的幼松
http://s9/mw690/001NPFH6zy6JYLHTVvW38&690
山坡上的幼松、秋葵、豆苗

自然農作法之

 

五月山林靜荚花自開。

蜂郎尋香至,稚子結對來。

蟬鳴清午枕,俗務莫縈懷。

 

今年在山坡上點種了四季豆和豇豆,前些天開始搭了豆架,經過兩三場雨水,昨晚傍晚去查看時,豆架上密密麻麻的挂滿了豆莢,真讓人驚訝。其實還不到十天時間,但對於草木來説,從開花、結果,卻已經足夠了。

 

小時候讀宋人的詩:“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秧”體會不深,自從在山裏種地,才確實理解了農時的重要。怪不得杜鵑要終日啼叫了,這是在催促農人儘快播種啊。

 

《孟子·梁惠王》裏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但農耕如此,世間之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儒家說格物,佛家講精進,世俗人勤勞,都是這樣的道理。

 

如今的人只知金融經濟,卻不知農耕的重要,長此以往,令人擔憂。縱觀時勢,苛政如虎,物欲攫人。近聞有各種天災人禍發生者,嘆之。

 

 

http://s9/mw690/001NPFH6zy6JTSUoTPi88&690

http://s14/mw690/001NPFH6zy6JTTiWH6Z0d&690
http://s5/mw690/001NPFH6zy6JTSRbubqb4&690

http://s12/mw690/001NPFH6zy6JTTdX9z5fb&690

http://s12/mw690/001NPFH6zy6JTTezXHd8b&690
豆莢

 

 

自然農作法之八

 

在開始山居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兩三根柴火就能煮好一鍋粥。同樣,我也不知道兩三隴青菜就足夠吃一個夏天,多於的還要所給朋友。想起來很慚愧:大自然總是這樣慷慨針對人類,而人類又是如何對待大自然的呢?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這裡的自然不但包括我們所依賴的生存環境,也包括我們身體本身。如果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必將對人類身心造成侵害。現代社會諸多的天災人禍以及疾病瘟疫,都是因爲人類不尊重自然規律而引起的,是人類逐漸遠離“自然”的可怕後果,如果不及時修正,將會釀成大禍。

 

所以善待土地,善待草木,善待鳥獸,尊重自然,是我們當代人的當務之急。要做到這一點,應該從學會自然農作法開始。

 

 

當我們播下一粒種子,看到她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時,這樣的喜悅之情是難以言表的。

 

http://s8/mw690/001NPFH6zy6JYLNgukn97&690
http://s2/mw690/001NPFH6zy6JYLE8xyNd1&690

竹籬邊的野菜


http://s3/mw690/001NPFH6zy6JTSJTDLYd2&690
http://s3/mw690/001NPFH6zy6JTSKyUfwf2&690
http://s5/mw690/001NPFH6zy6JTSLFp2c14&690
http://s7/mw690/001NPFH6zy6JTSOv7GC16&690

菜園裏的生菜、油麥菜、苦菊、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