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
(2011-10-28 19:38: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西美术与文化比较 |
宗白华在中西方哲学、美学方面有着的深厚功底和造诣,对于中国美学有着独特和卓著的贡献,早年与邓以蛰即有“南宗北邓”之称。他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主修美学与历史哲学,还听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课程。宗白华的论文、讲稿和著作提纲涉及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经验论、唯理论,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实证主义、唯意志论、马赫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等,他翻译了以艰涩深奥著称的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并与洪谦等合译马赫的《感觉的分析》,晚年还有萨特和罗素哲学的笔记。关于中国学术,宗白华除了一些精彩的论文之外,对于先秦的孔孟老庄和《周易》、魏晋玄学、佛学、宋明理学、近代哲学,都有系统论述。这种广博深厚的中西学术背景及其比较意识和观念,是宗白华学术研究的思维特色,也是他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关键。
《艺境》只不过是宗白华思想的冰山一角。从《宗白华全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一个旁及古今中外、糅合文史哲,试图沟连艺术、宗教甚至科学的体大思深的体系。
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诗、画、音乐、雕塑、书法、舞、园林、建筑等进行了独创性研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成就了他在这个领域一代宗师的地位。他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二:第一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美;第二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湛绝伦的阐发,揭示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蕴、内涵和精神,把中西艺术的差别,由一般方法上升到哲学和宇宙观的高度。
叔本华对现象世界的本体论思考,柏格森关于生命和世界的时间意识,以及康德深邃博大的哲学时空观,构成了宗白华思维方法的一维;他把这些理论与中国的《易传》、老庄以及禅宗等思想融会贯通,铸成一体,从具体的作品体悟入手,运用精密的思辩方法,揭示了中国艺术美的理想,破解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之谜,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精湛、绝妙的思想和理论。这里所展现的高妙的学术境界和研究范式,在现代中国美学界,不仅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几成绝唱!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是与他对于中国形上学的思考联成一体、互为表里的。
一方面,宗白华高屋建瓴建构形上学体系,另一方面,他又通过深入到艺术作品创造过程的考察,来捕捉古代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和范式。
宗白华的形上学所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诗意和乐音的宇宙和世界。因此,这个世界(包括宇宙)与人的关系,就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转换成一个审美和艺术哲学的问题。故有人说宗白华的形上学也是美学。宗白华建构的这个富于诗意的形上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件杰作。比起金岳霖、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贺麟等,宗白华的形上学可谓思想独特、别具风格,因此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史来说,宗白华的形上学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壁立于平缓大地上的一个绝顶。20世纪的中国美学学者们只能仰视其项背,甚至如同烟雾中的庐山,在21世纪的丽日朗照之前,还没有真正看清它的轮廓。
宗白华认为,中国人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具体使用的器具和礼节仪式中,就可以达到形上学的境界,而不像西方柏拉图的模式,从具体的人体美开始,经过心灵美、制度文化的美、知识的美,然后达到最高的境界。
宗白华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思考精深细密,内在贯通,涉及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信仰、伦理、礼仪、风俗、器具等广阔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从艺术到哲学、从思想到作品、从文化到生活的理论整体。从宗白华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一种独特的学术素养和天赋。
宗白华的思维触角经常进入人们不经意的地方或被遗忘的领域。在具体手段上,他既有诗意的描述,显示难以言说的生命、艺术境界等,也有用传统考据、训诂的方法。
宗白华对中国古代典籍阅读的数量十分惊人,其中涉及古代典籍几十部,经史子集,包括各种艺术,诗文、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甚至甲骨、钟鼎器皿文字等,有些典籍甚为生僻。因此,宗白华的文字与当下的中国美学著述,无论在思想还是在思维风格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区别。
宗白华无论是考据还是议论,都是融思想与材料于一体,寓广博于洗练之中,其精审、深湛与睿智随处可见。在仔细咀嚼宗白华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我们真感觉享受到一次思想的盛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思想和看法,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
宗白华集学者、诗人、艺术鉴赏家于一身,是当代学术史上为数不多的富有诗人气质的思想家,更是一个学者化的诗人。他所涉猎的学术领域之广之深,为学界所仅见。他的学术思想和贡献,不仅在中国美学史、中国艺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在现代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都应该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意义。
(供稿人:zs-w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