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的人生如此之硬

(2010-03-06 09:45:01)
标签:

俄国

苦难

宗教

文学

文化

分类: 哲学宗教历史科学
               他们的人生如此之硬
                     [英]丹尼尔·卡尔德(DanielKalder)译者朱力安
 
 转自南方周末    2010-03-04

那些斗争过、忍耐过、历练与抗争过的作家所体会的事物,是其他人所无法想象的

多年以前,一个朋友对俄国作家作了一番评论,这是我迄今听过的最有见地的评论,他说:“是的,他们都很深刻。而且他们也都出奇地硬。比方说,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死于决斗;托尔斯泰,征战于高加索山;陀思妥耶夫斯基,判处死刑,流放于西伯利亚的集中营;索尔仁尼琴,参加过二战,关进古拉格,战胜了癌症,挑战过苏联……”“别忘了格里鲍耶陀夫,”我补充道,“为了救一个亚美尼亚的阉人而被愤怒的波斯人分尸;还有萨拉莫夫,在古拉格一关就是17年。”“是啊,那英国作家们都做了什么呢?狄更斯?他跟谁打过架?”我至今依然认为这个论断是站得住脚的。而且最近我发现了或许是俄国作家中最硬的一个:主教阿瓦库姆(AvvakumtheArchpriest),他写下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部自传经典,也是首部西伯利亚及其人民的见证实录的作者。

容我稍作解释。在1666到1667年间,俄国教会因为宗教仪式的争端———划十字时应该用几根手指而引发了一次教会分裂。阿瓦库姆引领“旧信仰者”坚守两个手指的仪式(俄国传统)而抵制三根手指(由尼康宗教改革所引入的希腊传统)。阿瓦库姆苦苦坚持的回报是遭到鞭笞,流放西伯利亚,在北极圈里的一个地洞中监禁14年,最后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但阿瓦库姆至死都没有背弃他的信仰。他的信念如此强烈,他的人生如此之硬!

当然,他的一生远比这丰富。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的作品富于直觉、趣味、灵动和桃色。辛亚夫斯基写的《傻子伊凡》,在一部俄国“民间信仰史”中摘录了几段阿瓦库姆的文字,不妨一读。这一段是他号召信徒们不要惧怕殉教的句子:

“在地狱火中你不会痛苦太久的,一眨眼的功夫你的灵魂就会飞升!你还不明白么?你还怕那地狱熔炉么?振作起来,唾弃它,不要惧怕!现在你或许会恐惧,但只要你一进入地狱熔炉,你就会忘却所有的一切。”我欣赏的就是这种教徒式的行文。你看,阿瓦库姆和他的信徒们认为俄国已经屈从反基督者了,世界也将从此走向终结。数百万信众逃向森林,而上千名信徒自焚以求免于《启示录》中的最终审判。因此,阿瓦库姆的自传就不仅仅是一部鲜为人知的历史文档了,它更是一部对于他所经历的末日的真实记录。阿瓦库姆的目标是通过他所记述的自身苦难历程,来向世人展示如何凭借对基督的信仰走完最后的日子。他的书就是一部与邪恶猛烈抗争的史诗。

近两百年来,阿瓦库姆的传奇生平只在备受迫害的“旧信仰者”之间流传,直到19世纪被俄国知识分子“发掘”出来。自此以后,它给俄国无数文学巨匠带来了深远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从阿瓦库姆的回忆录中汲取了灵感;索尔仁尼琴在他身上找到了有节操的国家抵抗者的原型。别读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了,你要是想了解俄罗斯的话,阿瓦库姆的作品才是你应该读的。即便是英文译本,他的作品也有着一个可能不为人知,但却不失传奇色彩的谱系:他的第一个译本是简·哈里森和霍普·米尔莉合译而成的,前者是英国第一位女教职学者,而后者则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朋友,而她的现代派作品正迎来新一波热读。

不过,这个世界对阿瓦库姆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眼睛牢牢地盯着下一个世界。在1971年也就是在他被活活烧死近300年后,东正教承认阿瓦库姆其实并非异教徒,当时所判的死刑略嫌过当。不过,以阿瓦库姆的刚硬作风,我猜他会让他们收起这些惺惺作态,因为东正教不仅依然主张划十字时用三根手指而非两根,而且还跟反上帝的苏联合作了。在阿瓦库姆的眼中,这些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反基督者,而他势必与之抗争至死。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主,我愿欣然赴死并转世重生,为了能再度为基督而死。”当然,尽管刚烈并非成为大作家的必须条件,但这种品质对写作却肯定大有裨益。因为那些斗争过、忍耐过、历练与抗争过的作家所体会的事物,是其他人所无法想象的,他们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才是写作的真意,也是俄国文学如此动人的原因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