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商业建筑
(2019-12-08 22:01:09)
标签:
商业建筑开发商建筑师 |
分类: 人文 |
一直从事商业mall的开发,开发商的理念和经验,几乎武装到了牙齿。虽然自己是建筑师出身,与建筑师的思维却渐渐有了一些距离。最近,有意想做一些弥补。
查了一下国内的相关建筑著作,很少,有几位博士生,把商业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洋洋洒洒编了几本大册子。恕我直言,作为工具书,没啥实战参考价值;作为理论书,太面面俱到,没啥新意。
也去逛了日本的专业书店,写店铺装修的书一大堆,写商业mall设计的书,彻底没有。茫茫书海中,惊喜地发现一本GA的商业专辑。如此清高的建筑杂志,居然放下身段,做商业专辑,让我跌破了眼镜。
GA出这个专辑,是因为2017年,在银座中心,诞生了一座巨大的商业mall,GINZA SIX。放在上海,这并不稀罕,在上海最黄金的地段,这种规模、这种档次的mall,不下5座。东京的中心区,是百货大楼和小型商业的天下,这座mall的诞生,犹如一艘巨轮驶入一个停满高级游艇的港湾,溅起一片浪花。
让GA产生强烈兴趣的,正是所谓GINZA SIX现象。其一,开业当天,它吸引了近9万人涌入,任何公共建筑都难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其二,大名鼎鼎的谷口吉生操刀商业mall。著名建筑师做mall,在日本实属稀罕。其三,让这个mall名声大噪的,并非建筑师,而是艺术家草间弥生,是挂在中庭上空的那几颗红点南瓜球,这让建筑师颇感失落。
在日本,建筑师与商业建筑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对此,专辑披露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由于重官轻商的儒教文化传统,日本建筑师一直青睐公共建筑,鄙视商业建筑。自命清高的日本建筑师,似有刻意疏离商业建筑的倾向。
而高度理性的日本开发商,长期以来都有一套“神操作”,把商业建筑的设计分解为“深层设计”和“表层设计”,前者关乎功能,由开发商的“御用”设计师担当;后者关乎外观,由擅长涂脂抹粉的环境设计师担当。这一分工,就把热衷于整体设计的建筑师基本排斥在商业建筑的大门之外了。据说,日本自70年代商业mall兴起之后,建筑师就鲜有进入商业建筑“深层设计”的。可以说,日本的商业建筑,一直对著名建筑师敬而远之。
对于这种现状,专辑发表了一些日本建筑师的声音。
隈研吾抨击商业建筑唯利是图,他说:当今世界,所有东西都通过包装拼命提高其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这个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唯一原理还在运作,商业建筑总是面临公共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商业建筑在本质上不可能拥有民//主的公共性。隈大师似乎非常痛恨商业主义,他希望商业建筑也能像公共文化设施一样,不要那么在乎钱钱钱。
南后由和则认为:相对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更新速度过快,追求短期效益,建筑与地域文化相脱节。他还指出:商业建筑过于表层化、符号化、镜框化。而建筑师擅长理念性的思考,能够更宏观地处理空间问题,理解和把握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师应该给商业建筑带来一些更本质的、更建筑化的创造。
由此给我一种印象,在日本,关于商业建筑,似乎存在两套相互平行、彼此乖离的理念:开发商的理念和建筑师的理念。据介绍,妹岛和世设计的“Dior表参道”,就是建筑师坚持自身理念,不向品牌商妥协的稀有个案。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商业建筑,简直是建筑师的乐园。
如果说,在日本,建筑师的理念受到了开发商的压抑,那么,在中国,建筑师的理念经常像没人看管的野孩子,自由自在地飞跑。
日本建筑师重返商业建筑的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青木淳为LV设计的“LOUIS VUITTON NAGOYA”名品店。据说,过程中,青木先生与业主进行了耐心的磨合,但是,这种拘谨,到了中国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青木先生在上海设计了外形神似大靴子的商业Mall尚嘉中心。在这个规模远超“LOUIS VUITTON NAGOYA”名品店的巨大建筑里,几乎看不到开发商的意志,看到的是建筑师海阔天空任鸟飞的自由发挥。
或许,从建筑学的角度,这个作品有很多建树,但是,从商业建筑的角度,无论是动线,还是布局,这个作品的很多错误都是致命的。
在中国商业建筑的领域,我们看到一些与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现象,一方面,建筑大师被盲目崇拜,被委以巨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开发商几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
安藤忠雄在回顾保利歌剧院建设过程时,曾感叹:在日本,他的90%提案都会被业主否决,而在中国,他的一些异想天开的设想,竟然被欣然接受,并很快成为现实。他评价到,日本做法的好处是能把失败降到最低,而中国的好处是充满活力。有一句话,他没好意思说,中国的代价是大量的商业失败和巨额的资源浪费。
我觉得,有关商业建筑,日本的理性和谨慎或许有点变态,而中国则感性和冲动得有点离谱。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中国开发商正在走向成熟,那种盲目追求空间宏大、造型奇特、装修豪华的风气正发生扭转。
那么,关于商业建筑,开发商与建筑师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有一次,我询问一位正在中国参与设计的日本设计师:有约束的创作环境好,还是无约束的创作环境好。他很意外地回答:没有约束很糟糕,没有尊重也很糟糕。
这个话,我是这么理解的:
商业建筑的功能性设计,是依赖于开发商的运营模式和经验的,没有这些条条框框,建筑师的设计就是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上的条件约束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这样的约束,不可能取得商业成功。
在建筑师充分理解了开发商设计条件的基础上,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他的创意,应该得到充分尊重,个别领导根据个人嗜好的瞎指挥应该尽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