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芳华-永远不该重复的“美好”

(2017-12-27 22:29:06)
标签:

芳华

冯小刚

青春

集体主义

文化

分类: 人文

http://s6/bmiddle/001NNQdEzy7gUI4CSTXf5&690

 

    《芳华》,是为我们这代人定制的一部作品。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舞蹈,满满的都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

    关于这段记忆的印象,冯小刚说了两个字:“美好”。

    那是一个荒诞的时代,为什么在冯小刚的心中,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会有美好的记忆呢?我在想,也许有这么一些理由。

    首先,那是我们的青春,那是我们的芳华。人的一生,青春总是最美好的。虽然,生不逢时,我们的青春撞上了可恶的文革,可是,青春只有一次,再糟糕的青春,也是属于我们的青春。

    电影中有一组美得醉人的镜头,文工团员穿着内衣在更衣室里嬉戏,穿着泳装在游泳池畔玩耍,那是我们年轻时的心中偶像、梦中情人。如今,我们头发斑白了,身体衰老了,我们很怀念风华正茂时的美好。

    美好,或许还意味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艺术风格。冯小刚说:他拍《芳华》,就是想把这种独特的风格记录下来。

    军装,素颜,红歌,劲舞,……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当年的文工团,土得掉渣,傻得可笑。而在我们这代人的眼里,那种单纯,那种质朴,有一种久违的美好。也许是因为对高度商业化的演艺圈的反感,对大明星小鲜肉的厌倦,这样的美好,显得格外清新。

    如果后人写艺术史,文革风格,要么被彻底忽略,要么被当成一个笑话。然而,这样的风格,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审美观,以至后来,古典艺术也好、现代艺术也好,都很难真正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这也是为什么,现如今喜欢唱歌的老同学,会在老年大学深情地唱那个时代的歌;喜欢跳舞的老同学,会在公园里深情地跳那个时代的舞。

    对我们来说,那些歌曲舞蹈所传递的意识形态,早已淡化,我们偏爱那个时代的风格,更多的是在缅怀青春,在寻找自我。

    《芳华》表现的另一种美好,似乎是集体主义。有人说:严歌苓的小说对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有更多的反思,冯小刚的电影则有更多的留恋。

    电影也描述了集体主义对个性的压抑,对隐私的剥夺。女主人公何小萍,因为不能融入集体,被嘲弄,被欺负;男主人公刘峰,因为拥抱暗恋的情人,遭审讯,遭唾弃,最后沦落到社会最底层。

     但是,《芳华》渲染得更多的还是对集体生活的依依不舍。大家在文工团这个大集体里,怀抱共同的理想,建立深厚的友情。当文工团面临解散时,队员们陷入动摇和不安,原来团结一心的集体,开始涣散;原来欢声笑语的大院,变得凄凉。在最后的告别晚宴上,队员们肩并肩手拉手,齐声高歌“再见吧,战友”,含着热泪,通宵达旦,不愿散去。   

    进入冷酷的市场经济时代,文工团员面对人生突变,充满迷茫,曾经追求的人生意义被否定了,无忧无虑的集体狂欢一去不复返了。

    冯小刚镜头下的这种失落,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普遍情感。

    私人空间,个人隐私,自我奋斗,这些放在今日天经地义的东西,对于习惯了集体主义的我们,却有点无所适从,至今,我们这代人还热衷于参与集体活动,同学聚餐,微信群聊,组团旅游,我们用各种方式,寻找集体,寻找组织。

    其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所谓美好,是在昨天没有信息、没有选择之下,所形成的幻觉;是在今天感到孤独、感到寂寞之后,所产生的选择性记忆。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当下,相信没有年轻人愿意回到那个集体的囚笼。

    姗姗来迟的《芳华》,收获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

    有年轻人苛刻地评价《芳华》,是制作精良的过期食品,令人讨厌的老人怀旧。也许,年轻人很难理解冯小刚的这份情怀,这是时代造成的巨大代沟。希望下一代能够了解国家那段曲折的历史,也能够体惜父母辈内心的特殊情怀。

    有人评论《芳华》是恶毒攻击、蓄意丑化,那是依然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梦呓。

    也有人说,《芳华》强化了怀旧的美好,淡化了时代的罪恶。确实,当我们缅怀青春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过去的悲剧、曾经的创伤。那是一段既美好又伤感的记忆,它应该成为历史,永远不应该重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