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AKE竹子
TAKE竹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00
  • 关注人气: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花扬州游

(2012-09-28 21:21:39)
标签:

扬州

瘦西湖

个园

东关街

中日关系

http://s3/middle/62785086gcac40d27b612&690

    第一次去扬州是在80年代初,只记得破破烂烂的汽车站和灰蒙蒙的街。前几年去扬州,只匆匆游了瘦西湖,对扬州还是无甚印象。这次,偕中学好友旧地重游,总算品出一点扬州的韵味。

    第一站依然是瘦西湖。刚下过一场细雨,雾霭尚未散尽,虽近中秋,颇有点“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租了一条手摇的木船,从南门慢慢荡漾到二十四桥。一路上,村姑打扮的扬州姑娘绘声绘色地讲瘦西湖的故事,都是有关富甲天下的盐商巴结骄奢跋扈的隋炀帝的奇闻,因为掺着美女佳人的传说,荒诞中有几分浪漫。

    故事虽老,两岸的景致却不老。历史上的战乱加上文革浩劫,昔日的风景早就不在。新修的景观本没有什么特色,因为两岸柳荫下的芳土上,昔日为了给皇帝的龙舟拉纤,曾经洒下宫中三千佳丽的香汗,朦胧中会觉得湖景笼罩着几分妖娆几分梦幻。

    船到五亭桥,瘦西湖才展现其仅存的精华,周边亭台楼阁荟萃,古木奇花争艳。摇橹姑娘献一曲扬州小调为大家助兴,曲子很乡土,歌词很市侩,微微清风中满耳朵却是“洋楼汽车黄金美钞”。姑娘笑着说:扬州小调也要与时俱进。

    游罢个园,方知道扬州最经典的园林并非瘦西湖。

    个园号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清代大盐商黄至筠的私家住宅花园。住宅部分解放后被“劳动人民”剥夺,原建筑的风雅经不住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熏火烤早就面目全非,眼前的个园住宅,严格地说只能算“仿个园住宅”,其中,称为“官财巷”的窄巷,深邃,纯粹,颇有建筑魅力。

    个园的园林部分则以竹石取胜,保存相当完好。闻名的四季假山以玲珑剔透的湖石和棱角分明的黄石为主。我喜欢个园空间营造的精巧,却不喜欢堆砌的湖石。湖石形态怪诞奢靡,我以为是没落满清文化的趣味,汉唐文化的趣味,应该是日本枯山水中那种半藏于地下的雄浑圆润的原石。美女导游将湖石比拟动物说得活灵活现,看官我却是趣味索然、意兴阑珊。

     园中的竹子是我的最爱。个园随处幽篁拂窗,竹影婆娑。亭台楼阁中的字画也多与竹子有关。其中一幅楹联,颇能体现原主人的风范,也颇能令当代富豪们汗颜: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了解一个城市,莫过于赶早市逛夜市。

    大清早,去富春茶社喝早茶。茶社开在一条布满刀具店的小巷深处。店堂几上几下规模不小,氛围却有国营大食堂的遗风。点了最小份的套餐,圆桌上各色馒头还是堆积如山。扬州的早茶不如广东早茶精致,份量和味道却实实在在。大家一边硬把馒头往肚子里塞,一边感叹扬州人民的肠胃怎么撑不坏。

    入夜,去老街东关街。扬州的老街,和全国各地的老街一样,都是傍着破坏殆尽的历史遗址硬生生仿造出来的。老街的房子与江南民居风格不太一样,两边是厚实的硬山墙,中间是通透的店堂,有一种说法称扬州建筑兼具“北雄南秀”,似乎有点道理。

    东关街二里长街,店铺却是千篇一律,无非是芝麻糖店、洗脚店和扬州三刀店的翻来覆去。长街中央,有两段气宇非凡的高墙,是豪华客栈。高墙后面碧池琼阁,大有叫板邻里个园的气概。

    找了家门面宽敞的饭店吃饭。但见门口放一块大红牌子,上面赫然写道:“谢绝日本人入内!”吓得我这个东洋海龟也不免心惊胆颤。旁边还放一大垃圾箱,上写“抵制日货”。原以为里面扔满了尼康单反索尼彩电,俯首一窥,空荡荡只有两件不值钱的小物件。砸别人的日货可以心狠,扔自己的日货毕竟手软。

    扬州人民的反日情绪是有历史背景的。1937年,扬州就早早被日寇攻陷了。当时,国民党将领常恩多率部浴血抵抗,战况惨烈。之后,苏北地区转入游击战。大凡游击战活跃的地方,老百姓总要付出更大的牺牲。因为,正规战是军人与军人玩命,游击战则是军人夹杂着平民一起玩命。小时候以为老毛的游击战理论神通广大,小日本都是被地道战地雷战打跑的。现在有了点常识,才知道游击战对决定战争胜负其作用微乎其微。

    饭桌上的中心话题当然离不开千里之外的钓鱼岛。这场闹得不可开交的纷争,源于日本政治家的近视和愚蠢,同时,很遗憾,我们的领导人总是告诫日本要以史为鉴,可我们的人民对历史的真相又知晓多少?很多人会把一段杜撰的神话,甚至把一部荒诞的抗日电视剧当作历史。我们手中的历史镜子是一面哈哈镜,镜子里的敌我都很扭曲﹑很变形。这种洗脑历史观加上低下的国民素质再加上文革余孽的煽风点火,原本健康的爱国运动顷刻间演变成打砸抢闹剧。

    扬州最后一站去了大明寺。在中日关系恶化之际,访问鉴真和尚当过主持的寺庙,心情有点复杂。

    1200年前,鉴真和尚把中华文明带到日本。日本人吸收了以盛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之真髓,之后又博采西方文化之精华,练好了肌肉,却忘恩负义反过来把老师打翻在地。

    而在中国,灿烂的本国文化先是被满清弄得乌烟瘴气,艳俗不堪,后又差一点被老毛“统统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唯独宫廷权术在老人家手里发展得炉火纯青。

    1980年,大明寺举行盛大的鉴真坐像回娘家的纪念仪式。当时,正值文革浩劫收场不久,不知道当年踌躇满志东渡日本的鉴真,坐在用粗糙的混凝土为他建造的纪念堂里,放眼满目疮痍的祖国,俯看灰头土脸的人民,曾经作何感想。

    离别扬州,车驶经闹市中心,车窗外的景象已经有了点大城市的格局。曾经拥有“东南第一商埠”美誉的扬州,因为大运河的衰落,因为铁路不被路过,一度地位一落千丈,只能与小县城称兄道弟。伴随现代交通的发达,扬州又开始慢慢恢复了元气,呈现了生气,只是昔日的淮扬风流,恐怕再也不可能在这片土地上重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