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搞“公务接待”的
(2015-06-13 11:03:12)
标签:
官场下级李绅排场送故迎新 |
秦始皇建郡县制以后,官场就出现了接风饯别等宴会。《汉书》记载:“西汉后期,政局屡变,地方官调动频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州郡(相当于当下的省城)甚至设置了“送故主簿”(相当于政府接待办主任)这样专门负责接待的官员。宋朝时,政府曾明文规定“凡点检或商议公事、出郊劝农等,皆准公筵”,可见,古代官场是允许“公款接待”的。历代王朝也大都按照节俭原则,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员的接待标准。
其实,按规定的标准做好接待工作,是公务活动的保障,本应无可厚非,问题是不按标准接待,而是竞相攀比,排场越搞越大,于是惹得怨声载道。
从明清官场情况上来看,接待排场之风达到顶峰。明朝巡抚驾到的时候,府官、州官和县官,一律要跪在道路两旁欢迎。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即使是知府,也避免不了“陷膝污泥”的命运。在清代,如果遇到钦差大臣经过,“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二十里内设马为短探,无不竭力趋跄”,都想争取给朝廷要员留个好印象。
既然规定了接待标准,下级为何不愿去执行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按照官场权力规则,永远是上级掌握着对下级的考核和监察权,决定着下级的升降去留,于是下级逢迎上级,就变成了做下级的本分。
即使曾写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的唐朝大诗人李绅也不例外。他迫于官场压力,就“渐次豪奢”起来。据《本事诗》记载:“曾官任司空的李绅,曾邀好友刘禹锡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