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爱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

(2015-04-21 16:13:07)
标签:

杂谈

父母

李征

监护人

养母

   关爱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


   4月16日,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就犯罪嫌疑人李征琴殴打养子施某某一案举行审查逮捕听证会,19日该院对犯罪嫌疑人李征琴依法作出不批捕决定。此结果在网友中引发巨大的反对声浪,公安部有官员公开表达反对意见。

    根据公开照片,施某某被养母李征琴用鞭子抽打得浑身一道道血印,让人揪心地痛,很多人希望李征琴受到严惩。但同样明确的事实是,李征琴是施的姨妈,施某某亲生父母一直为李求情,施本人陈述养母平时对自己蛮关爱,而养母施暴乃因他撒谎。并且李已经表达歉意和悔意,希望“用关爱弥补过失”。将养母逮捕,再判个徒刑,要解决什么问题?

虐童案件之所以多发,首当其冲还是教育观、家庭观不正。“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错误观念,在很多家庭中仍被奉为金科玉律。南京这起虐童案发生后,养父母的高级知识分子身份引来社会热议。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尚且有这些观念,哪怕只是个别现象,也提醒我们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家庭观、教育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很多虐童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爱的方式不对,才酿成大错。从深层次来看,“狼爸虎妈”式的教育观念不除,社会上的虐童现象就难以禁绝。

    李征琴虐童案公开以来,社会上有一种强烈倾向,就是想对李征琴追以刑责。法医早出具司法鉴定,施某某属于轻伤。如果按照刑法“虐待罪”的规定,轻伤须当事人上诉才会立案,也就犯不着公安部门申请批捕。申请批捕,意味着公安部门是朝“故意伤害罪”方向侦办,其中的倾向性就是让李坐牢。

    由于东西方观念碰撞,国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观念嬗变,很多人反对棍棒教育,更反对家庭暴力,这是一种文明趋势。于是衍生出一种倾向,将棍棒教育与虐童画上等号,并要求抓人、判刑,这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情绪。再次,应尽快将强制报告制度纳入法律法规之中。打骂孩子大多在家中发生,隐蔽性强。若不是造成严重后果,家暴行为很难得到及时制止。要解决这一难题,不妨效仿国外对侵害儿童的行为实施强制报告制度。比如美国立法规定与儿童有经常接触的人员,包括社工、学校的教职工、医生、保姆等,都有报告的义务,知情不报会被追究责任。而且报告也无需掌握完备证据,采用“只要怀疑就可报告”的原则。在南京这起虐童案例中,发现伤痕的老师及时报告值得称赞;但在很多案件中,一些父母长期对子女拳脚相向,居委会干部、学校老师等都知晓却并未向有关部门报告,致使暴力行为愈加放纵。有鉴于此,我们理应从制度上动员更多“眼睛”盯紧儿童的安全。   

  表面上看,虐童案件的发生都有一定偶然性,例如父母脾气暴躁、一时情绪失控、酗酒引发暴力等。但其实背后也存在一些共性和必然性,“狼爸虎妈”并非个个生性恶劣,而是小错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制度约束,才让暴力行为不断升级铸成大错。因此,我们不得不忍痛揭开过往案例的伤疤,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回溯,找出制度上的漏洞并加以完善,才能让更多儿童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现在绝大部分儿童备受家庭宠爱,但也有少数儿童的天空阴云密布,棍棒教育不说了,遭到虐待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最极端的情况是有的幼童居然被亲爹亲娘打死了。但所谓“虐童”,具体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关系千差万别,家庭关系也大不同于普通人际关系,在“虐童”名目下具体情形其实不可一概而论。

     发生在家庭内的所谓“虐童”事件,除部分买卖收养的情形外,其实很可能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父母处理与子女的关系,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有赖于历史文化传统。而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家庭内部讲究的是“孝悌之义”,代际常常缺乏平等意识,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既无知,又缺乏时间精力的投入与耐心,结果就是各种矛盾冲突,并在部分父母身上体现为暴力倾向。

    在我国,不仅存在治理“虐童”的问题,还有一个让父母与子女关系“现代化”、文明化的任务。创新父母与子女关系模式,使之“现代化”、文明化,是保护未成年人、消除“虐童”现象的治本之策。帮助父母获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让他们懂得抚育子女是一项“爱”的事业,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耐心,是其中重要一环。如果只顾祭以严刑峻法,而不下些司法之外的功夫,那就成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懒政。

    保护未成人权益,不仅父母是当然的责任主体,政府、学校、社区也各有职责。单在政府的“工具箱”里,就有诸多工具可用,如果发现监护侵害,政府可将未成年人带离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予以临时紧急庇护、临时剥夺监护人监护权、剥夺不合格监护人监护权等。如果这么多可用“工具”不用,非等事情不可收拾了,直接将父母抓去坐牢,这不仅是失职,也未必能实现给孩子一个更好成长环境的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