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对高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一方面是“用工荒”的加剧,另一方面是面对多个省市开始禁止60岁以上农民工上一线作业禁令,逐渐高龄的农民工们通过“染发等手段保住饭碗。他们为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汗水,却未必有可靠的保障,年近退休,还常常在做重体力活儿,从日前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17%,总数超过4600万,而40岁以上的将近1.2亿。
“上有老、下有小”,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共同的境遇。无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还是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现实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变他们的境遇、保障他们的权益,让高龄农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大龄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很少有精力去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即使有参保意识,社保所强调的连续性、稳定性也会成为他们的大难题。
老年农民工工资低、工作环境差、欠薪、工伤等问题突出,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老年农民工这样一个弱势的群体,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温馨与安定。
中国国内正在为“低级产业”的“招工难”而苦恼。日本有一点与中国不同,在解决中小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一方面是在法律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劳动保护法》等,从法律上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金融和财政政策上也给予支持,因为中小企业只有在资金上没有困难,才可能拥有劳动力。第三个方面,就是推出促进雇用和培训政策。目前,在存在“招工难”的日本中小企业中,有些的确是因为业种、地域等存在问题,有些则是需要进行结构调整进行升级的,更有些则是应该按照“退出机制”被淘汰的企业用工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要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改善劳动环境,完善福利制度,给予其更多保障;企业所在城市需要完善城市的配套设施,尤其是精神文化设施,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和观念的培训,增长他们“吃饭”的本事。
老了,却还在城镇边缘打拼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以其勤劳、坚韧的精神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巨大财富。他们常年劳作,吃苦多,奉献大,保障了城镇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赢得了主动。
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好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他们和原有的城镇职工相比,付出同等的劳动却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
户籍改革是局部改革,全面改革是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如何逐步把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等覆盖到农民工也是城镇化改革应有之义。
从目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的情况来看,最需要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的,就是农民工群体;但总的来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比较低,因为在这个群体有个特殊的特征,就是高流动性。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高龄农民工的境遇,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要“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我们才能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的障碍,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让中国梦在普通人的生命中充实起来、延展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