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为啥十年难禁绝
(2011-03-28 00:14:53)
标签:
中国
瘦肉精
双汇
明令禁止
生猪产业
杂谈
|
|
近日,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曝光不断牵动着公众神经。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这个餐桌上的“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频繁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令人们再添食品安全之忧:“瘦肉精”的源头究竟在何处?明令禁止的化学药品为何流入了生猪养殖渠道?是谁为“瘦肉精”的流通打开窗口?
“瘦肉精”源头之谜
随着“瘦肉精”事件的调查深入,人们不断产生这样的疑问:“瘦肉精”从何而来?
“瘦肉精”的“黑市”价格为每公斤5000元至万元不等,经纪人掺和饲料粉后以每包3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农户,收购时优先收购此类猪。
“瘦肉精"对生猪产业而言,好比毒品,有高额利润诱惑,就有人铤而走险。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案例明确告知"瘦肉精"的源头在哪里!
“瘦肉精”利益链有多大
在双汇“瘦肉精”案件中,随着猫腻被层层揭开,一条串联着饲养、收购、加工等环节的利益链条也逐渐清晰。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卖四五十元。一般一个小养殖户养百十来头,能多卖4000来元。
监管链“断”在哪里
管好一头猪究竟需要多少个部门?据笔者所知,除了生猪生产环节和企业自律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外,恰恰是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抽查率过低,最终导致了有害猪畅通无阻。
对中国生猪产业现状而言,目前许多养殖户为中小户散养,这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批次的猪肉放在一起,抽检结果可能不具有可参考性。值得注意的是,为躲避排查,不法分子在“瘦肉精”销售和使用环节是“煞费苦心”,已出现多个“变种”。与之相比,检查手段相对滞后,也“成全”了一批漏网之鱼。
抓生猪质量,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做到的事,但众多环节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监管失效。食品安全是大事,管理部门要管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