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的心态,拒绝背负任何光环
———读沃尔科特的《才华舍弃我》
文:余光之瞳(江苏)
沃尔科特的《白鹭》,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沃尔科特向世界的谢幕之作了。对于一生的写作而言,就像一个完满的句号, 《才华舍弃我》
是其中第35号作品,我以为它是对抗装甲车的紫罗兰/我以为它是一匹母马的湿皮革味,见证了一位强力诗人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有着强悍的生命力。
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诗作《才华舍弃我》以独特的隐喻和私人化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才华流逝的焦虑与生命迟暮的沉思,沃尔科特将才华拟人化为一位决然离去的女性,将个体的艺术感知与身体衰老交织。“我的才华舍弃我就像一个女人使我太老”一句,既透露出对创造力衰退的无奈,也暗示了时光对人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诗人沃尔科特长期在圣卢西亚、格林纳达、牙买加等地中学任教。他穷困潦倒,到处漂泊,无家可归,他曾呼天吁地:天哪!哪里是我歇息的地方?哪里是我的海港?越是漂泊,这个世界就越是开阔。诗人最终还是迫切期望叶落归根,《白鹭》大部分作品是怀乡之作,《才华舍弃我》中二次转身或者转过头,就是对以往的回首,因而,无论他流浪到多远,他的脚步都会廓开更多的孔洞。
作为诗人的沃尔科特,在诗歌中,他希望驶向更为开阔的地方,这种愿望到了晚年尤其强烈。《白鹭》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品。2011年,凭借《白鹭》,沃尔科特击败了希尼等诗人,获得了艾略特奖。
在《白鹭》中,很大程度上,身份认同已经不再困扰他了,或者说已经不是沃尔科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
沃尔科特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加勒比海文化的认同和对身份问题的探索;布罗茨基通过诗歌反抗政治压迫,追求自由;希尼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作品都展现了深刻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共同闪耀着民族特色和人性的光辉。
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诗人的终极追求,《才华舍弃我》等晚期著名作品,体现着诗人以平凡的心态,去拒绝背负现世的任何光环,正因为专注于个人经验,才有了超越地域和集体的可能,也才有了对整个人类说话的机会。
诗人王家新认为诗人自己需要有作品来回顾自己、总结自己。《才华舍弃我》不是即兴的、偶发的、盲目的写作,而是一种回溯。《白鹭》一书更是调动了一生的资源,集中写一个大的主题,这个主题即是时间的主题、记忆的主题、晚年的主题,最终,人的拯救的主题。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2017),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白鹭》等,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
附:才华舍弃我
沃尔科特 程一身译
所有这些发生了,当我转身时,
那不连贯的沉思的快乐,那从某本新书的
第一页脱离的混乱气息,我已经开始
闻到的画作正在腐烂的味道,那粗俗的
被误认为是智慧的热情,仍然难以置信
我的才华舍弃我就像一个女人使我太老,
我以为它是对抗装甲车的紫罗兰,
我以为它是一匹母马的湿皮革味,
我以为它是我的嗓音,我杯状外壳的耳朵,
所有这些发生了,当我的头转离
书页仅仅一瞬。我听不到他的——
才华或它所爱的事物已经死了,
不只是夜莺之音,还有平地上鸽子的咕咕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