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2024-08-22 15:05:37)
标签:
情感诗歌孙犁余光之瞳杂谈 |
分类: 评论 |
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文:余光之瞳(江苏)
注 :杜喜宁,九零后青年诗人,高校教师,著有诗集《智齿》。
附:麻 雀[1]
杜喜宁
1
冬天,动物拒绝表演。
寒风巨大的舌头如拖网,
黏走众多失去靠山的生命。
2
雪地里欢腾着,被风吹起的
落叶的颜色,像移动的火焰
面对躺在路边轮胎里的积水,
萌生清洁的欲望。
无论院中还是在天空的族群中
存在多么热情和冲动,
暮色高涨时,还是要回到
被人遗忘的墙洞度过整个长夜,
然后被清晨的光线重复地点亮,
飞身进入令人憎恨的白天[2]。
3
照相术在人群中流行之前
便在城市的额头上辗转腾挪,
面对每一处态度强硬的街道和广场
争先恐后留下自己的投影。
被现代的刀斧剔得只剩一副骨架
提供了一个进入自由的可能。
除了固定的工人每天来此敲敲打打
没有多余人的活动。
塔吊在原地自转,展示钢铁的弹性,
麻雀站在上面,但不关心建筑的进展。
4
身形渺小得像跳动的符号,
棕、黑色的羽毛平平无奇,
但会站在明亮的线杆上,
与啮齿动物划清界限。
即使被金属广播熨平了耳朵,
依然对人类独自占领地面颇有争议。
十米以外,人眼中透露出的敌意
充分说明了问题:
我们从骨子里迷恋战斗和布局。
5
备足粮食是麻雀的口号,
既是问题也是问题的答案,
只有绝对饥饿时才需要绝对的正确。
6
进入仓库的麻雀,
现在,纷纷从窗檐飞溅而出。
天空像一张下沉的幕布,
被它们的飞翔抬高了一些。
其中,被弹弓里弹出的石子
划破脖颈的那只,
当发现咽下的谷物会从颈下流出时,
它提高装填的速度,
以便保持一个存活的假象。
饥饿的记忆导致一只麻雀在笼中倒立,
被木棒支持的竹筐的阴影
已经在它的身上套牢。
7
踉跄的孩子得到一件礼物:
一只黄嘴的麻雀[3]拴在
一根短短的木棍儿上。
每当它因受惊扑棱一次翅膀,
孩子便欢笑着扭头看一下父亲。
现在,那只麻雀正无精打采。
2022年01月28日
[1] 1958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除四害”运动,麻雀是运动中被清剿的对象之一。
[2]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如果你是欢乐人群中的一个孩子/无疑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憎恨白天/视之为永远敌对的危险。”
[3] 麻雀的幼鸟。
前一篇:鸢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