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梅雨,无法刷净历史的遗痕
——读黄梵《梅雨》
文/余光之瞳(江苏)
黄梵对于梅雨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他在评论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时,认为他揭示一个现代人时的困惑,如果这种困惑可以把握,雨停了,就不会蓦然惊厥,感慨之余,不知不觉的遭受着岁月的洗礼。
一场梅雨可以引起一场蝴蝶效应,
直至整个东北亚。许多年以来,他所居留的这座城市一直是一个秘密的神话,一年总有一场梅雨,无法刷净历史的遗痕,总能发现一些引发古思的东西。“许多旧宅成了新楼的废墟,这些废墟比许多史料还要古老”(黄梵《默读南京》)。
一座城市的过去,成了被诗歌留住的迷人的意象,梅雨季晦暗的天空,短暂又迷离的春夏,这些都是人们无从改变的。昔日那具体而真实的印象,也会被秦淮河的桨声灯影保留。那些灯下的人影,也在出汗啊/连我的叹息,也闪着汗粒。
“梅子黄时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这些都是老旧的意识,意象要想出新意,应该遵循全新的诗化结构,要包含“熟悉中的陌生”。
比如,如果说,“我看见一颗颗盐”,这句话是常见意象,因缺少陌生,就没有诗意。改说成:“一颗颗盐,就是一滴滴结冰的泪”(黄梵《盐》),一首诗顿时灵动起来。如果风能吹干诺言、人影、叹息、历史/它们会留下一层盐粒么,一场梅雨抑或是血和泪的交织。黄梵喜欢把泪的特性,赋予稀疏平常的盐,同样赋给一场梅雨,这一改写,就使得梅雨这个意象有了别致的诗意。
当然,这首诗的结尾稍显局促,每年的梅雨下得或早或迟,让诗人的搁笔变得犹豫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