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两天买了首映票,买之前以为就是部普通的片子,没想之后有关该电影获奥斯卡的消息传出,而且还是连得三奖,瞬间有种捡到宝的感觉!所以看片过程尤为认真。一部公路电影,捧回了三座小金人,它的好看不仅在于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更归功于影片主创们真实的还原了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人,同时身处复杂世界碰撞出的价值认同和各自坚守。
托尼,一个浪迹在白人社会底层的混混,一个谙熟人性阴暗的大老粗,一个同样嫌弃有色人种的优越派,如果没有受雇于黑人演奏家唐,那么他也许永远都走不出下里巴人的世界,永远都体会不到高贵与优雅为何物,永远都无法设身处地的感受黑人是如何遭受来自“自己人”的作践和屈辱。
唐,一个在歧视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一个功成名就却被白人社会拿来装点门面的“异种怪物”,一个身居高位又孤寒入髓的黑人精神领袖。如果当初拒绝了托尼傲慢的应聘要求,那么他这一路的南下巡演也许会遭遇更多的欺凌和坎坷。如果不是托尼,他也许永远不会放下长久端着的矜持跟得体,少了做人最基本的乐趣和欢愉,终将上流社会的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顽固的进行到底,独自品味上位者的孤寂和寒凉。
就是这样两个一开始谁都没瞧上对方的“幼稚鬼”,在君子条约下的一路相伴居然碰撞出了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两人相处的过程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真实二字,虽然两人的地位悬殊造成天差地别的认知观念,但彼此毫不掩饰的生命状态却成了两人关系破冰的关键,令人捧腹的同时也让人唏嘘。一路同行,托尼看到了唐对残酷世界的一味隐忍,凡事都用礼貌客气的倔强来维护自己和无数个同自己一样的黑人的尊严,而托尼作为旁观者看的很清楚,唐的隐忍和宽厚常常是对现实的无奈,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尊严讨个说法。他由最初的看客渐渐做到为雇主拳脚拥护,其实他早已被黑人演奏家的高尚品格所折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老粗靠着演奏家这颗大树,写家书时竟然被挖掘出了莎士比亚气质,哈哈文字逼格成几何倍数增长,这一段真的精彩!所以他才对唐说“我听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没感觉,但你的不同。”因为他了解唐内心的感受,在他每次巡演的琴声中,他都能听出他双手琴键下流淌出的愤怒、控诉和无助,那是只有灵魂能抵达的地方。都说环境改变人,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让我改变的决心和动力,否则,你玩你的阳春白雪,我做我的下里巴人,我们互不打扰,各得其乐。
同样,唐从托尼身上看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无拘无束和自由不羁,托尼为保护他被逼无奈以恶止恶,让他再一次认清一个事实——不是我坏,而是我不允许你对我使坏!有时靠文明解决不了的问题,暴力可以。还看到了他虽混迹底层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妻有子还有个不富裕却温暖的家,这些都是唐不具备的人间烟火,最重要的是托尼让他从高高在上的神变成了真实鲜活的人,还有他潜藏已久碎成渣的自卑。
影片结尾以黑白大团圆做结,引起了很多专业影评人不满,我却认为这是编剧和奥斯卡评委们为全球观众输送的关于“善良”这一价值观的正确体现。无论现实多残酷,编剧都会将所有人推向“善”的一边,这是写作者最大的操守和勇敢,哪怕遭受全世界的唾骂,我也要将美好留给懂它的人!
个人认为,影片唯一的败笔是贴上了“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影片的卖点又是槽点,亦或后者更甚。如果没有这个标签,我会给电影打五星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