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内心最大压力来自于父母

(2011-05-21 10:03:49)
标签:

孩子

三岁之前

行为教育

青春期

生死

杂谈

分类: 人生感悟与价值人生

孩子内心最大压力来自于父母

文/韩三奇

 

孩子压力大,父母有责任。换句话说,父母的不当说教是孩子内心最大的压力源。

中国传统家教一味强调“望子成龙”式的精英教育,孩子如果成不了精英,则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这种传统理念至今仍然是当下很多父母潜意识中的家教原则,似乎孩子的成长没有别的路可走,不成王则成寇。

精英教育是一个高目标教育,过高的目标不会对孩子造成激励作用,反而慢慢滋生很多压力。

有个妈妈说,自己没给孩子什么压力,是孩子自加压力,这真是风凉话,给没给压力,问问孩子就知道了。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快被学习压力折磨得失眠,甚至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之后,或者孩子闹到要退学,才不得不降低要求,这种“不得不”的心态,更折磨懂事的孩子。

很多父母跟我说,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后,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但就是落实不了,一遇到具体情境,又给孩子加码,为此很苦恼。其实,那些痛心疾首的父母好象在演戏,内心根本放不下那个高高的目标。那些成为“孩奴”的父母,是自愿的,而不是被逼的。

当孩子因压力过大无法继续学习时,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把孩子的问题解决掉,赶紧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有些父母慨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其中的原因是,父母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角色,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关系,让孩子在这种关系中感受到关爱,而不是功利式教育,更不是威逼利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力。

作为父母,要知道孩子是一个成长的个体,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弄不明白,看一些儿童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的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孩子的成长是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说话行动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但他仍然没有什么道德感可言,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折磨孩子,上小学之前,对孩子的主要教育要侧重于行为教育,让孩子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自信的行为模式,有很强的行动力。行为教育非常简单,孩子做对的行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错误的行为要进行适当惩罚,行为教育的难点是奖罚不明,导致孩子行为失当。尤其是那些本来要受到的鼓励行为,却受到变相惩罚,比如,“你这次考得不错,但别得意忘形”,表面上表扬,实则当头一棒。良好的行为教育以父母的身教为榜样,父母不喜欢读书,天天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好好读书,还念念有词地教育孩子“别像父母这样没出息”,孩子怎么可能会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呢。自己香烟不离手,却告诫孩子远离香烟,孩子怎么可能不抽烟。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才真正拥有了抽象的自我反思能力,开始对目的、意义、价值等抽象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思考。可是,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不跟孩子讨论生、死、人生意义、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话题,更愿意讨论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能够始终关注孩子情绪,及时化解孩子在同伴交往、考前焦虑、师生关系、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困扰,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卑感,让孩子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

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拥有良好性格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与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