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母阙》与大禹治水
(2014-10-08 06:34:07)
标签:
旅游登封太室山启母阙大禹治水太室山 |
分类: 读碑记 |
在登封太室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有一汉代建筑,它就是闻名中外的“汉三阙”之一的启母阙。在启母阙北190米处,还有一块巨石,史称“启母石”。
据史书记载:启母庙为汉武帝时所建,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叫“开母庙”。东汉延光三年(124),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建神道阙。同理,启母阙因避讳,又名开母阙。阙身现高3.18米,子阙顶已无存,两阙间距7米。阙身各壁浮雕宴饮、驯象、幻术、斗鸡、猎兔、虎逐鹿、骆驼、骑马出行、太阳神、月宫、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60余幅图像。阙上有小篆体铭文,铭文中除记载着大禹治平洪水等内容外,还有东汉熹平四年(175)中郎将堂典书写的《请雨铭》。字为隶书,惜大部剥落。但铭文所记一些官员职名,均可与少室阙铭中的人名相互印证。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确定了启母阙的保护范围。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历来就有多个版本。据传,距今约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由于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虽十分辛苦,然效果有限。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水患未除。鲧治水失败后,由其子禹接过了治水重担。禹接受任务后,首先是带着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对洪水泛滥区域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汛期时洪水难以顺畅通过;黄河由于淤积严重,同样流水不畅。于是他反其父而行之。用“疏”的办法,即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下泄。禹根据实际情况,先从自己部落所在地区开始治理。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自己家所在地时,虽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没能进去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劝回。所谓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是这样产生的。禹治水13年,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耗尽自己的心血与体能,但终于降服了洪水,从而也使自己名垂千古。
对此,《淮南子》的记载则更具体,也更传神:“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意思是说,古时候嵩山这一代曾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当时的首领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上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并每天给大禹送饭。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成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山下。可她东张西望,怎么也不见丈夫的踪影。不一会,一只在山间跳跃治水的大熊直起身来。当她发现她这只大熊就是自己的丈夫时,惊吓之余,便急急地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就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大禹和妻子死后,到西汉武帝时,为表彰启母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以为永祭。东汉时,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便建起了神道阙。这便是“启母庙”及《启母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