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皇帝的“检讨”很难得

(2014-09-16 11:02:20)
标签:

旅游

盘谷寺

韩愈

蓟县盘山

乾隆皇帝

分类: 读碑记

在河南济源克井镇大社村北盘古东山崖上,有一刻于清代,高5米,宽8米的摩崖石刻,它就是著名的《济源盘古考证》碑。碑文字体为行书,是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广大游客有所不知的是,该碑与其说是清乾隆皇帝一份考证论文,不如说是清乾隆皇帝一份“检讨”笔记。

唐贞元十七年(801),著名文学家韩愈送友人李愿归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送李愿归盘古序》。文中借隐者李愿所言,表明自己如被重用,则以己之才,干一番大事业;如不被重用,则宁肯隐居山林,也不做趋炎附势的小人,以此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赞美了李愿“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林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彩于山,美可茹;钧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的隐居生活。

原来,历史上盘谷寺有两个,一个在济源,一个则在河北蓟县盘山(实则田盘)。到清中期时,乾隆皇帝对李愿归隐颇为赞誉,曾在多篇诗文中谈及。比如,乾隆七年他写的《游盘山记》中称:“韩昌黎所称太行之阳有盘古。无从考其非是,而其为隐者之所以盘旋一也。”乾隆十二年御制《盘古寺》诗中更有“暂游宛探月窟,到此可破天悭。珍重韩愈李愿,曾否烟磴跻攀?”之句。在另一首《盘古寺》诗中,乾隆则说:“爱此老笔遒,更豁烦襟闷,踽踽策杖人。然疑睹李愿。”

可就是在《游盘山记》中,在论及盘山之盘谷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间的关系时,乾隆皇帝误以为李愿隐居的盘谷就是蓟县的田盘。十几年后,他又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纂修《盘山志》,并作钦定,卷四述及盘山名胜时云:“盘谷在盘山中央,旧称唐李愿隐处,”接着就引录了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实,蒋溥他们也知道乾隆当年没搞清楚,只是皇帝说过的话谁也不敢轻易纠正,只得以讹传讹了。

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李愿的归隐地并没什么问题。比如,文中开篇就说是“太行之阳”的盘谷。待到乾隆三十四年(1709)时,乾隆皇帝听人说李愿隐居不在盘山,而在济源。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乾隆皇帝便命当时的河南巡抚阿恩哈亲临济源进行调查。阿恩哈的一番考证,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李愿隐居的盘古果然在济源,而不是盘山。阿恩哈回京如实禀奏,并呈上了详细绘制的盘古、寺庙、李愿住处和韩愈之刻石等图。乾隆看后恍然大悟:“盘古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对此,他感慨万千,反思自己情况不明,引用错了误了事。他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不明于学就是盲从。他对此十分重视,写下了《济源盘古考证》,计三百八十言。文章记述了事情的原委,作了自我剖析。他在文章中列举了陶渊明的例子,他说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他来说是可以的,因为他“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在别人则不可,因此在文章结尾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他将此文连同《送李愿归盘古序》书写成碑文,分别刻于济源和盘山,意在引以为戒,昭示后人。

在这篇考证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文中,乾隆说人论事举一反三,既坦诚自己的误解,也批评了蒋溥等人的附会。原立于河北蓟县盘山的《济源盘古考证》碑及《送李愿归盘古序》碑,如今都已不复存在了。然乾隆皇帝实事求是,用于改过的精神,还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