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杜甫韩愈《淳化阁帖》宋太宗旅游 |
分类: 读碑记 |
说到孟州,读者也许会想起杜甫的诗篇,想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甚至会想到传说中的“打虎好汉”武松。但你绝对不会想到《淳化阁帖》刻石。然而,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刻石,在孟州,是“不仅可以有,而且确实有”的!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自先秦至隋唐著名书家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人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虽说由于组织者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淳化阁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然“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对后世影响可以说巨大而深远。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摹勒《淳化阁帖》后,全国各地辗转传刻,遂遍天下。令人遗憾的是,宋刻《淳化阁帖》原石均已佚失。书界公认现存《淳化阁帖》刻石仅有三种:一是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肃王府遵训阁本”;二是现置于西安碑林、陕西费甲铸按肃府初拓本于清顺治三年(1646)摹刻的 “西安本”或“关中本”;三是现存江苏溧阳县甓桥镇虞氏宗祠、清初虞氏据《肃府本》早期拓本重摹上石的“溧阳本”。鉴于孟州现存《淳化阁帖》刻石,在清早期就已由薛所蕴从百泉购回。故这些刻石,很可能就是“肃王府遵训阁本”的翻刻。
那么,薛所蕴又是如何从百泉购回这些刻石的?对此,薛所蕴当年所书写的题跋,就是很好的注释。该题跋碑现尚存孟州,碑材为青石质,长0.76米,宽0.38米,厚0.07米。碑文如下:淳化阁帖摹勒何止数家,或如虎贲之于中郎,徒貌似耳。兹刻遒劲秀逸,神情逼肖,藏姿态于银钩铁画之中,盖毫发无遗憾矣。余见于卫源废石间纳价购得之,缺二十有九段,友人曹县王君雪双钩镌补,遂成完璧。始于顺治十七年庚子四月,迄次年辛丑六月。河阳薛所蕴识于翕园之宝墨岩。
薛所蕴,河阳缑村人,顺治二年(1645),被清政府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在任期间,曾奏请皇帝令汉、满文武大臣各选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开设八旗教习,训课满洲诸生,汉、满文化教育由是得到恢复和发展。康熙六年(1667)三月初六日,薛所蕴病逝。皇帝遣特使来孟吊祭。薛所蕴的墓,当在今天孟州市河阳缑村东里许。
由于其身世过于复杂,虽然薛所蕴在清顺治年间就已任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等重要职位,但却时常受到满汉官史的排挤。顺治十四年,薛所蕴便以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看,自身多病等理由辞官回孟。回孟后,他便在城内北大街购筑一处宅院,陪同父母常年住在这里。薛所蕴辞官在家,除了孝顺父母、教育子孙外,便于闲暇时间四处访亲会友,游览名山大川。其足迹数次到过王屋山的阳台宫、太行山南麓的盘谷寺和辉县百泉的苏门山。薛所蕴之所以到百泉游访,主要是为了看望他的挚友孙奇逢。孙奇逢(1584--1675)容城人、号夏峰先生,清代著名理学家。薛所蕴对其才学十分赏识,曾多次推荐孙奇逢出任清国子监祭酒,但总是被孙奇逢以各种理由婉拒。由于气味相投,薛所蕴辞官后便经常与孙奇逢往来。
顺治十七年春,薛所蕴在百泉游历时,于百泉湖畔的一堆乱石中发现了许多长条形的石碑,且上面刻满了文字。经细看,发现竟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刻石。他如获至宝,当即雇来劳工,把有字的石碑全部翻出来,经清查共计95块,与《淳化阁帖》原石相差29块。他将刻石买下后,便请来山东的刻石名家王君雪,按照《淳化阁帖》姊妹本拓片双钩摹勒上石,将残缺的29块另择石就地补齐。从顺治十七年四月开始补刻,直到次年的六月刻成,前后用时达一年零两个月。待全部完工后,薛所蕴遂雇人把全部刻石运回孟县家中,按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镶嵌在其后花园的墙中。并取名曰:宝墨岩。
薛所蕴死后的一百多年,薛家家道中落,薛宅最后也改名为“大公馆”。再后来,当地建河阳考院时,就将这124块《淳化阁帖》刻石全部搬出了大公馆,镶嵌于考院两庑壁间,供考生观摩学习。1941年侵华日军占领孟县县城,河阳试院被拆,《淳化阁帖》刻石从此散落民间。解放后,虽经县文化部门多方收集,也仅得30余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