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禹王碑》大禹治水大禹陵文化 |
分类: 读碑记 |
现存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的《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9行,前8行每行9字,共计77字。由于字体离奇,极难辨认。在其末行,虽刻有“右帝禹刻”4字楷书,然据后人考证,该碑实为南宋何致所刻。据传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到南岳衡山游览时,听一个打柴的樵夫说岣嵝峰石壁上有几十个字。嗜古的何致便请樵夫带路去看。当他来到石壁根前时,发现其上有70多个非篆非蝌蚪的文字,竟无一能识。他只好临摹下来,将其重刻于岳麓山之巅。这便是岳麓山《禹王碑》的来历。由于碑文是在南岳衡山岣嵝峰发现的,故《禹王碑》又有《岣嵝碑》之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长沙太守张西铭为该碑建了护碑亭。而现有的护碑石室,则为1935年重建的。
依据明朝人杨慎的解读,《禹王碑》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记述禹接受舜帝的命令,日夜奔走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江导河、治平洪水的功绩。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学识渊博。据说,明嘉靖十一年(1532),时任河南汤阴知县的杨慎得到《禹王碑》拓本,兴奋不已,抚卷而叹曰:“不必以生世太晚为恨也。”他不仅破译了《禹王碑》,而且专门写了一首《禹碑歌》,其内容为:“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容宿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褎,荣余伸禋,郁塞昏徒,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大禹作为中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位,本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之意。其实,“大禹治水”的故事,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
相传距今约4000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时代,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无数。侥幸活着的人们,也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共商治水大计。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形势急迫。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起初并不赞成,认为鲧过于任性,难当大任。但许多人都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的习惯,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时,首领要遵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地方后,沿用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他搞了个小土城,把人们活动的地区围起来,当洪水来时,就不断将土层加高加厚。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鲧治水9年,除劳民伤财外,却一事无成,并没能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舜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等人前去协助。禹领命之后,首先反思了其父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及上中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石头或树木作为标识。考察的过程是很辛苦的,可以说时常与死神相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境内的一条河边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继而山洪暴发,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就有人把这条河叫徒骇河。考察完毕,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他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作着。尤其是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依据传说,当年禹治水的地区,大约为现在的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以及安徽的西北部,即现在的中原经济区范围。据传,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发现这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峦奇特,雄姿巍峨,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而在群山中段,竟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自缝隙中流出。当特大洪水暴发时,大量的河水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威胁着周围百姓的安全。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由于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落后,治理的过程自然充满了艰险。不仅损坏的石器、木器、骨器无数,而且人的损失更大——有的被山石砸伤,有的被洪水卷走。可是,他们在禹的感召和带领下,仍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苦劳作的日日夜夜里,禹始终以身作则,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满不在乎,依然操劳并指挥着。在禹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向下游流去,一泻千里,河道从此畅通无阻。
治水成功后,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诸侯,计功行赏,并组织人们利用水利去发展农业生产。他让伯益把稻种发给大家,指导人们在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将水害变成水利。伯益又通过改进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处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禹便继任部落联盟首领。他继位后,把天下的金属收集起来铸成了9个大鼎,据说每个鼎需9万人才能拉得动。“一言九鼎”的成语典故就出自这里。后来,禹的儿子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因此,后人也称禹为夏禹。再后来,禹到南方巡视,走到会稽时病死了。禹死后就葬在茅山,现在绍兴郊外的大禹陵就是其长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