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法的朋友,不知道钟繇的恐怕不多。钟繇的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要说钟繇因“盗韦诞墓”,身负奇冤两千载,且至今未雪,恐怕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
事情还要从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的《笔势》说起。蔡邕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作为“飞白体”的创始人,蔡邕著有《笔势》一书。蔡邕死后,《笔势》于曹魏时期辗转落到一个叫做韦诞的人手里。当然,韦诞也非等闲之辈。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制墨家,他擅长草书、飞白体,还自创了“剪刀篆”。于是,后人便在蔡邕的《笔势》、韦诞、钟繇这三者之间,演义出一幕“钟繇盗墓说”.
话说钟繇和韦诞同殿称臣,一次,钟繇到韦诞家做客,看到了《笔势》这本书。一向仰慕蔡邕的钟繇,先是提出要将该书借回去拜读,韦诞舍不得将其外借,便婉拒了钟繇。随后,钟繇又提出用重金购买,结果还是遭到了韦诞的拒绝。钟繇心思费尽,也没能得到《笔势》,越想越气,最后竟气得吐血,昏死了过去。幸亏曹操及时派人送来了灵药,这才将其救活。为此,钟繇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得到《笔势》。后来韦诞去世,钟繇认为机会来了,他便以重金雇佣盗墓贼掘了韦诞的墓,终于将垂涎已久的《笔势》揽入怀中。从此后,钟繇发奋研读,终于悟到了蔡邕书法的真谛,遂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这便是“钟繇盗墓”一说的“故事会”。
如此一来,钟繇为得到《笔势》,竟雇佣盗墓贼掘他人之墓,无论其出发点如何,“盗墓贼”三个字,于钟繇已是难以脱身。钟繇其人,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士,虽官封太尉、爵至乡侯、位至三公,可谓位极人臣,然因其“盗韦诞墓”,便被人指指点点近两千载,始终未脱“盗墓贼”的干系。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用史料说话。据史料记载:韦诞,字仲将,京兆(今西安)人。生于179年,卒于253年。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生于151年,卒于230年。由此可知,韦诞死时,钟繇早已作古23年。设想一下,一个先死者,竟能亲自派人盗取后死者的坟墓,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可见,“钟繇盗墓说”,一如“关公战秦琼”,自然也是十分荒诞的。
加载中,请稍候......